“网”聚爱心的“英子姐姐”(三峡日报20110123头版)
“网”聚爱心的“英子姐姐”
——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党员教师刘发英
本报记者蔡钧庭 巨克梅 本报通讯员杜强
她是学生心目中“最满意的教师”,扎根边远贫困山区18年,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大山的孩子,为他们点燃希望的火把。
她是大山深处孩子们的“英子姐姐”,坚持网络助学济困6年,以真诚之心凝聚600余名铁杆网友,使源源不断的善款从世界各地“飞”到贫困孩子手中。
她,就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共产党员刘发英。1月18日,记者走近刘发英,聆听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山里孩子梦想的故事,感受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以爱为灯,她在大山深处扎根十八年
1970年3月,刘发英出生在长阳磨市镇一个幸福的教师家庭。21岁那年,刘发英师范毕业后主动申请“不回磨市、支援边区”。随后,她走进黄柏山陈家坪小学,在土垒的小屋里开始了教师生涯。
黄柏山交通闭塞,山势陡峭,远比刘发英想象的艰苦。尤其让她揪心的是,许多孩子因贫穷上不起学。为了山里的穷孩子,她走遍方圆几十里的高山峡谷进行家访,千方百计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
学生李永元是一个孤儿,刘发英让他跟着自己与儿子住在一起,用母亲般的爱呵护着他。一次,镇中心学校领导来听刘发英的作文课,在展示习作环节,李永元主动读自己的即兴作文《我的亲人》,他习作中的“亲人”就是刘发英。读到动情处,李永元噙着泪水说:“刘老师,您能让我叫您一声妈妈吗?”刘发英流泪了,中心学校的领导也流泪了……“贫困山区的教育需要我,我爱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我有责任为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让他们飞出大山。”因为这份责任,无论是任教师还是校长,刘发英始终坚持对事业孜孜以求的信念和对孩子们真挚的爱。她爱思考,爱动笔,20余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先后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2002年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热情投入到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中。在担任白沙坪小学和凉水寺希望小学校长期间,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率先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尝试,把两所山村小学办得红红火火。
以网为媒,她用真诚凝聚四海爱心
“有人用网络恶搞,有人用网络出名,她用网络凝聚四海爱心。”这是2010年宜昌十大民选新闻人物组委会写给刘发英的颁奖词中的一句话。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2005年,刘发英首次与网络助学结缘。
那年秋天,“心之旅助学网”志愿者、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李勤和周锋专程来到长阳,调查山区贫困学生状况。刘发英陪着他们翻山越岭走访了两名最贫困的学生,临走时他们教会了刘发英上网、发贴。随后两名学生的信息在“心之旅”发布,不久就有800元爱心款寄到了白沙坪小学。
刘发英受到启发,便尝试着在“心之旅”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开始发布资丘镇贫困学生的信息。在虚拟的网络里,她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等,与网友交心谈心,渐渐赢得大家的信赖。
走访后把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布到网站,寻求资助人,收到善款复印汇款单存档,取款后送到学生或学生校长的手上,将每笔捐款在助学网上公示……刘发英耐心地做着这些细小的事,用真诚打动了更多网络助学的好心人。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负责人韩柏东不仅带头资助了5名学生,还为她专门开辟了爱心助学板块。刘发英在该网站通过论坛和QQ群与大量的爱心志愿者建立了联系。当她首次发布13名贫困学生的信息后,不久就收到8500元的助学款。
湖北“情暖荆楚”网站、日本“IT民工棚”网站专门为刘发英开辟了助学板块。去年11月,在中国长阳网站覃正罡等人的帮助下,刘发英终于有了自己的助学网站——“英子姐姐助学网”。
开展网络助学以来,刘发英结识了600多名爱心人士,为长阳499名贫困学生募集到86万余元助学资金。这些资金,除来自国内数百名爱心网友的捐助外,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10个国家网友的捐助。
爱无疆域,善没国界。采访中,刘发英翻着10余本网络助学资料,细数那些感人的瞬间:
新加坡网友杨柳寄来1000元人民币,这是首笔国外网友的资助款。
2009年4月,刘发英因患胆结石住院手术,将QQ委托给一位同事打理。其间华裔日本友人刘晓燕在网上说,愿意资助3名贫困学生,但要求与被资助对象通电话和视频。刘发英理解刘晓燕的心情,顾不得伤口疼痛,立即赶回学校,通知受助对象到学校跟刘晓燕视频。视频时,听说刘发英还生着病,刘晓燕非常感动,3天后,她寄来了越洋捐助款2250元。今年1月1日,刘晓燕专程汇来9999元,表示愿意再资助10名贫困学生,作为自己的结婚纪念。目前,她出任了“英子姐姐助学网”的形象大使。
北京网友小燕被“英子姐姐”的爱心感染,每月从不算高的工资中拿出1000-2000元来资助,3年多来,她已捐了5万多元,帮助了25名贫困学子,成为资助学生数最多的网友。
武汉网友吴欣一次性寄来5.5万元,资助了15名高中贫困学生,这是刘发英网络助学收到的最大一笔善款。
以情启蒙,她和她的团队撒下感恩的种子
“‘英子姐姐’是一个爱心称号,它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整个助学团队。”刘发英表示,网络助学活动能坚持下来,与网友和团队成员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因家庭变故,刘发英一度遭遇了助学路上最难的时刻:2007年6月,父亲中风瘫痪在床,同年10月,哥哥因公受伤高位截瘫,在宜昌住院。2008年10月,公爹被诊断为肝癌晚期,而此时爱人在县城清江职高任教,儿子在磨市上初中。那段时间,刘发英时常奔波于资丘、县城、磨市和宜昌四地之间,压力非常大,一度想放弃助学工作。团队成员徐明江是下岗失业人员,负责义务取款、送款事宜,他鼓励刘发英一定要坚持。57岁的聂德媛是长阳助学启智工程理事会执行理事长,她一再叮嘱刘发英:“遇到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想办法帮你解决。”
目前,“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固定成员有21名,其中既有普通教师、偏远山区学校负责人,也有退休副县长、全国劳模和国外友人等。驻站作家刘小平是长阳文联副主席,他随团队走访达10余次,并资助贫困学生1200元。
大音若希,大爱无声。6年来,“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弘扬大爱,注重感恩教育,在贫困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感恩的种子,化作他们人生路上无穷的动力。
“通过您的帮助,我认识了许多关爱我的人,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祝您身体健康……”1月19日,刘发英收到了长阳职教中心学生习艳寄来的精美贺卡。习艳家在龙舟坪镇合子坳村,她5岁时父母离婚,母亲改嫁,8岁时父亲患精神病外出至今未归,10岁时爷爷去世,如今她和73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经刘发英牵线搭桥,广州两网友资助了1000元,武汉魏珊珊女士资助了2000元。
龙舟坪镇两河口小学四年级学生郑安钰给不知名的好心人写信说:我会牢记这份爱心,将这份爱心的火焰传递下去……
绵绵而遥遥的大山,见证了刘发英十几年的从教生涯和奋斗历程,这位行走在偏远山区的土家族农村小学教师,曾获得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宜昌市百名学生最满意的教师”、“宜昌市三八红旗手”、“宜昌市十大爱心妈妈”、“宜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优秀党员”、“十大杰出青年”、首批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本职工作外扶贫济困,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我会沿着这条助学之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把这份爱心扩大到宜昌市,让网络助学恩泽更多的贫困学子。”刘发英的话语在寂静的山谷里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