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欢迎浏览英子姐姐助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爱心资讯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脊梁(图)

2010-11-10 媒体聚焦 加入收藏
 刘发英,女,土家族,生于 1970 年 3 月,湖北长阳磨市人。大专文化程度,小学高级教师。 1991 年参加教育工作。“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中共预备党员。长阳首批小学骨干教师。现任长阳资丘白沙坪小学校长。  十多年来,她扎根深山,深爱着人民的教育事业,深爱着深山里的孩子,真挚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倾注着自己的心血汗水,在大山深处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的赞歌

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脊梁(图)(图1)

  刘发英,女,土家族,生于 1970 年 3 月,湖北长阳磨市人。大专文化程度,小学高级教师。 1991 年参加教育工作。“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中共预备党员。长阳首批小学骨干教师。现任长阳资丘白沙坪小学校长。

  十多年来,她扎根深山,深爱着人民的教育事业,深爱着深山里的孩子,真挚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倾注着自己的心血汗水,在大山深处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的赞歌,在山里孩子的心灵上竖起了一座高大的爱的丰碑。

一、选择黄柏山,无怨无悔

  1991 年 7 月,刘发英从当时的枝城师范毕业。在县教育局填报分配志愿表时,她毅然在分配去向志愿栏里写上“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去!”她要向父亲学习,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自己,去奉献自己的一切,来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人生价值。她的父亲 60 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在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的当时,他完全可以留在武汉,在大都市里经营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但他义无返顾,坚定不移地回到了家乡长阳,教小学,教初中,一直教到高中和县党校。他常对自己的孩子们说:“如果每个山里的孩子都只想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裕,农民只能世代贫穷。”父亲的话在刘发英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父亲为人正直,勤奋敬业,富有爱心,是刘发英人生路上的向导。是父亲的高尚人格对她的影响,使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1991 年 9 月,刘发英来到黄柏山陈家坪小学工作。学校临时用两条长板凳,几块木板为她安了个窝。从此,一箱书籍,两床棉絮,一间干打垒小屋,刘发英在黄柏山扎下了根。

  开始工作的第一天,她就用实际行动在学校师生的心目中得了个满分:将近两个月的暑假,使学校的操场上长满了杂草,校舍的墙上、教室里到处布满了灰尘。刘老师招呼几个学生打扫一下,谁知学生们见她初来乍到,一副和善的样子,没一个动手。刘老师二话没说,拿起扫帚、抹布就干了起来。看着她汗流浃背的样子,学生们感动了,都来给刘老师帮忙,拔的拔,扫的扫,抹的抹,一会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上课了,笑容可掬的刘老师说:“上课的时候,我是你们的老师;下课了,我是你们的知心朋友。”就这样,刘发英把山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弟妹,与他们打成一片,为他们的成长拼搏,为他们的进步欢欣。先后在陈家坪小学(曲溪小学),老竹园民族小学,黄柏山民族中学任教语文或数学,也教过思品、音乐、美术、自然、政治等学科,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把自己满腔的热血和满腔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山里的孩子们。

  “感觉蛮苦,但苦也心甘”,这是刘发英最深的感受。

  上黄柏山后,刘发英遇到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在家里她是老幺,从没做过饭,更没烧过煤。现在独自在外,必须自己生炉子,做饭。学校每次拖来煤让老师们自己拣,由于不会分辨,刘发英只要见到黑块的就拣,结果,“煤”拣了不少,却怎么也燃不起来,弄得满屋子浓烟,呛得她眼泪直流,还把自己弄成了个“大花脸”。原来,她精心挑拣的“煤”全是夹在煤中的石块。学校给每位老师分一块菜地,别人的菜地里长得绿油油的,可她的菜地里不是“营养不良”就是因施肥过多而把菜秧熏死了。常常是“有耕耘而无收获”。每次回家,总得先走几十里山路到有班车经过的桃山过夜,然后赶第二天的早班车到县城,再转车回到磨市。四天的“大周”假,真正能呆在家里的时间只有一夜。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暑假,刘发英和她的同事覃春玲一同乘车从长阳到桃山,再爬上黄柏山参加暑期教师会。当时,正在修建“杨桃公路”,清江边的小路上,到处是被开山炮炸碎的石块,有的像刀口一样锋利。沿路不时有被放炮震松的山体崩垮下来,乱石四处飞落;涨了水的清江洪水翻滚,波涛汹涌。这一切都叫人心惊胆寒。走着走着,覃春玲不小心把鞋子掉进了清江。刘发英同她就着一双鞋,轮流着穿,硬是走到了八里外的镇上。她们的脚被炮炸的像刀一样锋利的石块划破了口子,鲜血直流。买了一双鞋后,两人继续爬上黄柏山,赶上了第二天的培训会。

  由于学校地处边远,经常停电,而山上常常买不到煤油和蜡烛。但这些困难没有难倒刘发英,更没有影响她的工作。她吊着手电筒备课,批改作业。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常常一次作业改完就是十一二点,改完作业还要备课。繁重的教学工作常常使她眼睛昏花,双肩疼痛。

  有好多次,她也偷偷地哭过,也想到过调动。因为黄柏山实在是太苦了。毕业分配同来的五位同事都陆续返回县城或调到条件好的乡镇去了。但她最终没走。依然无怨无悔地前行在黄柏山的崎岖的山道上,踩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她说:“这倒不是我有什么很高的思想境界,而是总觉得走不开,山里人太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了,我也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些淳朴可爱的山里孩子。”谁都知道,刘发英父亲的几个学生如今都在教育局工作,况且她是磨市人。要调到好一点的环境去工作不是很难。要调回磨市更是易如反掌。但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深爱着大山和大山里的孩子们。好几次,怜爱女儿的母亲托人办调动,铁了心要把女儿调回磨市,她的家乡磨市素有“鱼米之乡”、“长阳第一镇”的美誉,工作环境和教师待遇比黄柏山要好得多。但刘发英硬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不愿下山,让母亲“恨铁不成钢”。“山里人想下坪,坪里人想进城”,刘发英何曾不想改变一下环境,离日渐老迈父母近一点?可她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开不了这个口。

二、深爱山里娃,无微不至

  山里人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渴望是迫切的,不少山里孩子生存和学习的艰难是外地人难以想象的。刘发英教过一个名叫刘艳丽的学生,这个孩子的父亲同她说的一席话使她怎么也忘不掉。这位家长说,他一字不识,长年累月泥里水里,勤扒苦挣,连一家人的口都没有糊好,年年都是打粘吃粘,打糯吃糯,总是受穷。有一次,他的一个在广东打工的亲戚来了封信,为了知道信上写了什么和回一封信,他找人“转工”,仅仅为这么一点小事他辛辛苦苦地帮人家挖了三天坚硬的板田,连人家的饭都没吃上一顿 ...... 这位家长最后噙着眼泪说:“刘老师,没有文化的苦头我们这辈子算是吃够了,我虽然穷,但背金帐我也要让我的孩子读书!”听了这一席话,刘发英的心在流血,同时也被这位家长的明知和决心深深感动。通过这件事,刘发英深刻感受到“扶贫先治愚,山里人要脱贫致富,奔上小康路,没有文化科学知识简直是寸步难行。”自此,刘发英更加坚定了扎根山区,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她帮刘艳丽同学交学费,让刘艳丽同她住在一起,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刘艳丽和她母亲穿。如今,刘艳丽中学毕业,在一家企业打工,因为有文化,待遇很好,家里逐渐富裕起来,她一直铭记着刘老师的“大恩大德”,一直把刘老师当亲戚走,情同姐妹。

  刘发英总是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呵护着每一个孩子。为了孩子们不喝生水,她每天都要生起炉子给孩子们烧开水。寒冬腊月,孩子们的小手冻裂了,刘老师让他们到她的房间去烤火,自己掏钱买护肤霜给他们用。她还经常掏钱给家庭困难的同学买菜、买米、买学习用品。每隔三天,她就把寄读的学生安排到她的房间去洗一次澡。学生生病了,她像自己的孩子生了病一样着急,迅速送医院,并为其垫付医药费,为他们煎汤熬药。为了帮有困难的学生交书杂费,刘老师经常带学生上山采金银花,挖麦冬、柴胡,还把家长送给她的山货土产变卖 ......

  她班上有个学生妈妈不在了,十分可怜。刘老师把他叫去,噙着眼泪对他说:“孩子,别难过,从今以后,我就是你妈妈。”刘发英时时刻刻把这个没妈的孩子放在心上。头发长了,刘老师请人给他剪;衣服破了,刘老师给他一针一线地给他补好,甚至买新的;没有小菜和粮食了,刘老师给他弄;功课落下了,刘老师给他补习 ...... 刘老师慈母般的关怀,使幸福的笑容又回到了孩子的脸上。有个叫方亚东的学生,一家七口,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父亲在煤矿打工受伤致残,家中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要赡养,十分困难。方亚东十岁了,还没穿过凉鞋。刘老师知道后,给他买了凉鞋。冬天到了,刘老师又买来毛线,挑灯为方亚东织毛衣。快过年了,刘老师还要冒着风雪给他家送去 50 元钱,嘱咐家长千万给孩子买一点水果、糕点和玩具之类。让小亚东也同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童年的美好。刘老师还联系《少年文学报》,每学期捐助方亚东 100 元。有一段时间,东方亚经常流鼻血,刘发英访查民间药方,为他熬中药。放周假还给他熬上一大瓶,让他带回家喝,终于治好了病。 1996 年,刘发英获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奖品是一套李宁牌运动服,刘发英毫不犹豫地送给了方亚东。学生李永元也是一个孤儿,冬天没有袜子穿,夏天没有凉鞋穿,没有衣服换洗,刘老师就掏钱给他买袜子,买凉鞋,买衣服。没有钱交书杂费,希望工程每期只救助他 100 元,不足的部分全由刘老师给他补齐。刘老师还在经常在学习上鼓励他,辅导他,让他树立信心,安心学习,取得好成绩。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李永元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特别是初一刚进校时,经常在上学路上与初三学生赌博,零用钱钱输光了就输背篓里的小菜。刘老师非常生气。但是没有嫌弃他,有利于他的进步,刘老师让李永元跟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让他远离不良环境,一点一点地克服了不良习惯,最后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次,镇中心学校领导来听刘老师的作文课,在学生主动展示习作的环节中,李永元第一个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即兴作文《我的亲人》,他的习作的“亲人”就是刘老师。读到动情处,竟嚎啕大哭。把心里的话也说了出来:“刘老师啊,您能让我叫您一声妈妈吗?”听着听着,刘老师流泪了,中心学校的领导也流泪了 ......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有人为她作过统计:从教十多年来,刘发英重点资助过 22 名贫困学生,为贫困学生资助书杂费、医药费、生活费近 3000 元。给学生捐助衣服、鞋袜 100 多件。为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折合人民币累计数百元。刘发英是深山贫困孩子的阳光,把光明和温暖送给了她心爱的学生。正如她常说的一样:“手心手背都是肉。当老师的要把自己的爱献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失亲学生、贫困学生和学困生。”为了学生,刘发英经常顾不上自己和家人,一次,刘发英淋巴炎复发,整整两个星期只能靠喝粥和输液度日。但她仍然坚持工作,不能讲课,就靠板书,没有因生病耽误学生一节课。 2002 年秋季,她爱人覃守龙老师急性胃出血急需住院治疗,那时正值期末最繁忙的阶段,加上两个人带一个班,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她把年仅六岁的儿子寄在朋友家,把丈夫送到离学校较近的对舞溪村卫生室。她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卫生室之间。眼看丈夫的一天比一天严重,在校长和同事们的再三催促下,她才把丈夫转到县医院,打电话让她的年迈的父亲来帮她照顾,可未等丈夫输完血,就急匆匆地赶回了学校。直到期末考试结束,送走最后一名学生 ......

  在一次“师德标兵”模范事迹报告会上,刘发英深情地说:“看着山里的父老乡亲生活是那样艰难,我的心在流血;看到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条件是那样艰苦,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我刘发英惟有扎根山区,认真工作,为山里的人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尽自己的一分力,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当时的场面令人记忆犹新:台下时而一片啜泣,时而掌声雷动。刘发英感动了每一个山里人。

三、求索育人路,无休无止

  刘发英是长阳首批骨干教师,她的育人艺术和课堂教学艺术在长阳,在原来的黄柏山乡,在现在的资丘镇都是遐迩闻名的,这一点众所周知。她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都是夸大的。不好的孩子是夸好的。”有个学生叫李荣,刚在刘发英班上读六年级时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身体差,家庭环境差,(懂事后的李荣说他自己当年是一个“四差生”。)以前是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总是抬不起头来。刘老师当了她的班主任以后,开学第一天就到他家家访。一是了解他的家庭困难,二是动员他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第二天,小李荣到学校去报名,刘老师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我听说你经常腿疼,现在好些了吗?”顿时,一股久违的暖流在小李荣的心田里奔涌,刘老师 ---- 一个和蔼可亲的大姐姐的形象定格在小李荣的心中。他家庭很困难,没有衣服穿,刘老师发动班上的同学捐款给他买衣服,把自己儿子还没上过身的新衣服送给他穿。小李荣的学习成绩不好,考试没一次及格。六年级第一次语文考试只考了 58 分,刘老师悄悄的“借”给他 2 分,使他第一次“尝”到了及格的“滋味”,不仅如此,刘老师因势利导,一次又一次地在班上夸他进步大,又使他第一次“尝”到了表扬的“滋味”。刘发英的“慷慨”发挥出了神奇的作用,使小李荣有了信心,有了自尊心和上进心,行为习惯越来越好,学习成绩一个劲儿上升, 65 , 70 。 75 , 80 , 90 , 95..... 小学毕业时,已跃居班上前 10 名。

  2002 年秋,班上来了一个叫张俊的插班生。刘发英发现张俊身上有很多毛病。学习不认真,作业潦草,上课小动作多,还留宿社会上有不良行为的“哥们儿”。就连这孩子的父母也对他有些无可奈何。刘发英决心下番功夫来转化他。刘老师把他叫来,对他那些严重的违纪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但刘老师并没有疏远他,更没有歧视他,而是对他多了一分关注和关爱。经常找他谈心,经常在日记、作业批改中用书面的形式同张俊交流沟通思想,后来张俊的进步非常大,不仅能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还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有一次,一个社会上的小混混闯到学校欺负同学,张俊挺身而出,将其扭送学校保卫部门,被学校授予“深名大义,见义勇为的学校小卫士”的光荣称号。并当上了学生会的安全部长。

  在教学上,她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考查测试,教学研究,不仅仅是认真,而且是一丝不苟。参加工作以来,她的六个教学环节在历年的月查中都是“优秀”等次。这是一种真正的持之以恒,一种真正的勤奋敬业。她所任的学科在学年统测中总是在乡镇内名列前茅。

在教育科研上,她能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无论是“礼仪教育实验”还是“习惯养成教育实验”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只要是学校承担的课题,她都勇当领头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在她的带动下,无论到哪里学校的课题实验都是红红火火。

  她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刻注意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无论是教小学,还是教中学,无论是教语文,还是教政治,教思品,她都获得过县镇级优质课奖。

  她带头撰写教科研文章,随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和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先后在省、市、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十余篇 ......

四、走上新岗位,无改初衷

  2003 年春季,由于工作需要,刘发英调任长阳白沙坪小学校长。地位变了,但她那颗对事业孜孜以求的信念没变,对孩子们那腔真挚而深情的爱没变,事事处处尊重同事、尊重学生的那颗平常心没变。刘发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凭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对学生的那颗赤胆忠心,谱写着人生新的辉煌的篇章。

  刘发英当了校长以后,无论是在会上发言,还是平常闲谈,都可以听到她这样一句话:“做校长不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可做人是一辈子的事。要做校长先做人,一个校长首先应是一个正派人,一个明白人,一个勤快人,一个热心人。我刘发英决不会用人格做赌注来换取一时的得意。”她来到白沙坪小学以后,白沙坪小学的老师们真诚团结,从校长到教师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真诚合作。使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尤其工作上,不仅学校领导能一呼百应,而且所有人都具有学校主人翁意识,只要是学校的事情,只要是看见了或知道了的事情,只要是应当管应当做的事情,谁都会主动去管,主动去做,不分份内份外。被有关专家称之为“白沙坪现象”。因为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她是老师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榜样。

  白沙坪小学,相对山区不少学校来说,摊子还是比较大的,一所完小,两所村小,近 20 名教师, 400 多名学生。作为一名校长,担子很不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减轻自己的教学工作任务,担任着全校 7 个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她是长阳的首批骨干教师,教学上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可她并不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打开她的备课本,可以看到她对每个班级的每个课时都是精心设计,认真备课。连字迹都是端庄有致,一笔不苟。在课堂教学中,她时刻注意用新课程的理念去努力探索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工作上,她以身作则,做到守时守信,除外出参加会议外,从不因为学校管理工作影响课堂教学。学校课题实验工作,教研工作,她同样承担任务,且都完成得十分出色。这些,老师们都看在眼里,打心眼里佩服。

她是老师们的人格之师。

  她廉洁从教,任校长以来,累计拒受家长的礼品和现金千余元;她廉洁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任校长以来,在学校的经费帐上,除了给上海的资助白沙坪小学近十万元人民币的任广德老人送了少量礼品聊表谢意外,再没有一分钱的吃喝账单和送礼账单。更不用说用学校的钱来给她自己拉关系,寻靠山了。不唯如此,她还为学校无私地奉献了许多许多:她经常用自己的手机联系学校工作;她在中学工作的爱人覃守龙老师经常利用双休日在电脑室帮白沙坪小学做事;经常用自己摩托去跑学校的事情。尤其是 2003 年暑假期间,因为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市级寄宿保育制学校的创建工作,有做不完的事情。她索性不休假,还把爱人覃守龙老师也拉上,请人改造学校厨房灶台、男女生浴室,维修门窗、输电线路、输水管道和学生床铺。每每天天,既要购买材料,又要监督施工质量,还要为施工人员烧开水。忙得不亦乐乎。晚上还得整理学校档案……一忙就是一个暑假。学校工会主席田德珍,总务主任田第乔和其他老师们多次提出给她适当补一点电话费,给她和守龙老师付一点加班报酬和汽油钱,都被她拒绝了。去年秋季,由于学校创建工作,学校欠了账,为给学校还账,她又几次将数千元个人存款拿来给学校还账,有时弄得连自己买米的钱都没有了,只好找别人去借。在她的眼里,学校的困难就是她自己的困难。

她把每个老师们都当知心朋友。

  她为人真诚善良,胸怀宽广,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从不拿架子,使权术。同老师们以心换心,同心同德。赢得了老师们的信赖和拥戴。因此,老师们工作上有什么疏忽,她可以当面指出,老师们都乐意接受;她工作上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们也可以当面甚至是在会上提出来,她都虚心听取。在她的领导下,老师们觉得白沙坪小学是一个大家庭,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把这个“家”的什么事情都做好。

她千方百计为老师们排忧解难。

  田太合老师家庭困难大,她多次想办法帮田太和老师解决生活困难。尤其是今年,田太合老师的爱人出门打工,小儿子田勇放假后只能回到白沙坪小学。而田太合老师由于困难重重,每次放假都要多方奔走。无法照料田勇的生活。在这中情况下,她不仅帮助解决田勇生活问题,还让爱人覃守龙老师无偿给小田勇补习功课。每次提到这些事,田太合老师都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周庆龄老师的儿子烫伤,为了周老师专心照料孩子,她百忙之中抽时间给周老师带课,让周老师安心照料孩子。有的老师孩子上学缺钱,她想办法救燃眉之急。有的老师家庭产生了矛盾,她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双方的工作,使矛盾化解……每时每刻,她心里都装着老师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解除老师们工作中的后顾之忧。老师们都说:“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做事,不把事情做好,良心上就过不去了。”

她有明确的、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来白沙坪后, 她带领全校 20 名教师,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提炼校园文化精髓,定位学校校园文化精神。形成了教师“和谐进取,共生共荣”;学生“养成习惯,受益终生”;师生“生敬师爱,教学相长”的校园文化理念。将学校相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相对于教师的师德教育工作,都整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以市级课题“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学生的“五星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格局,全校 20 名同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包括师德教育在内的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德育工作和师德教育经验材料在全国继教网挂出后,全国多家教育网站转贴。在省内外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她的领导下,学校确立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幸福的童年,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好地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科研,一流的质量,”的长期办学目标;明确了“立足校本,整合优势,研训开路,凸现特色”的办学思路;创立了“教育科研常规化,常规工作科研化”的工作格局,诸育并举,德育为首,永远视教学质量为生命,坚持“教学中心”不动摇。与此同时,紧紧抓住市级课题“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验”这个龙头,在学校德育、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课题实验、校本研训、校本课程开发、寄宿保育、家长学校创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红红火火,成绩显著。习惯养成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有力的促进了办学效益的提高,社会反响良好,领导多次肯定,学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在 2003 年秋季市级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验收的综合评估中,白沙坪小学以 9 ⒎ 492 分的成绩高居全县榜首。以白沙坪小学为主体开发的资丘镇第一本校本教材《土家族民间文学选粹》受到市县专家好评, 2004 年 3 月在宜都市召开的宜昌市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教材参加了展示和交流,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在她的亲自主持下,白沙坪小学于去年寒假和今年三月份别进行了“白沙坪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寒假实践活动”和“白沙坪小学活卡片式校本课程资料搜集整竞赛活动”,形成了两个庞大的校本课程资源包。同时由于家长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自发地参与,增强了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感。白沙坪小学的习惯课题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被有关专家作为校长培训班授课的重点案例。在 2004 年五月下旬的县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交流了经验,受到与会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们的好评。经验材料被《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采用,被教育互联等国内许多大型教育网站转载。 2005 年 5 月,又被湖北《教师继续教育》杂志全文刊发。

  目前,白沙坪小学在她的领导下,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创新之路上,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受到县市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令每次来校检查工作的领导的脸上都充满了满意的笑容。 2003 年秋,被市教育局授予“宜昌市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称号; 2004 年秋,被县教育局授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先进学校”称号,被团县委授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称号; 2005 年春,被县教育局授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白沙坪小学的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长阳资丘教育事业的发展,祖国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都需要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校长。”

  两年来,刘发英同志的事迹先后被《三峡长阳网》《长阳教育信息网》《宜昌教育信息网》《湖北教育》《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教工》等等多家媒体报道,她先后被评为宜昌市“百名学生最满意教师”和“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

  刘发英,是鄂西南深山中土家孩子们心中的太阳,是祖国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