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里孩子拥有更多出彩机会
让山里孩子拥有更多出彩机会
本报记者 翟 倩
她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贫困山区当小学教师,从此成了山里孩子们的“英子姐姐”;从教以来,她情系困难学生,用一根网线搭起爱心助学桥;她深信阳光透明是公益慈善的根,19年来的每一份助学档案清晰可查……她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刘发英。
日前,记者前往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见到了“英子姐姐”。齐耳短发、笑容亲切,是记者对刘发英的第一印象。19年间,这位土家族女子带领助学团队,共募集爱心助学资金3000多万元,资助了长阳县及周边省市5000多名困难学生,让山里的孩子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缘起——
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让人心疼
回忆起自己的公益之路,刘发英侃侃而谈。
刘发英出身于教师家庭,父亲从武汉师范学院毕业后就申请回乡工作,他曾跟刘发英讲:“如果农村孩子都只想着自己跳出‘农门’,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不再回来,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起来。”
父亲的教诲影响了刘发英的职业选择。1991年,刘发英师范毕业后,主动申请回到长阳县最贫困、最艰苦的黄柏山乡任教,一干就是12年。
那时候,山区孩子们上学很不容易,因家庭贫困而放弃学业的不在少数,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让人心疼,刘发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困难学生上学。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刘发英许下一生之志: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经常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是能让更多人一起来帮助大山里的孩子就好了。”刘发英说。
2005年是刘发英网络助学的“元年”。武汉一个爱心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来到长阳调查山区困难学生状况,他们教会了刘发英上网、发帖。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刘发英将两名困难学生的信息在该爱心助学网站上发布。几天后,第一笔600元的爱心助学款就寄到了白沙坪小学。
“自此,我便在网上注册了‘英子姐姐’网名,为困难学生发帖求援。”刘发英告诉记者,那时的她并没有将助学当做一项事业,只是凭一腔热血,在空余时间发布信息,并没形成规模。
真正将网络助学做大做强是在2006年。
那一年,刘发英带领着27位爱心人士对资丘镇9所中小学的困难学生进行调查摸底,资助了86名学生。北京一家英语学习网站的站长听说此事后被刘发英的善举所感动,在考察了她的助学档案和学生反馈后,专门为她开辟了爱心助学论坛,方便她随时发布困难学生信息,寻求网络资助。
从此,刘发英的网络助学越做越大,组建了助学团队,后来又设立了“英子姐姐助学网”,帮助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跨过清江、走出大山。
发展——
每一分善款都要用到实处、公开透明
“在网络世界里寻求资助,需要付出百倍的诚信。”这是刘发英的肺腑之言,也是“英子姐姐助学网”运行至今始终坚守的初心。
困难学生的信息是否真实?善款能不能真正送到困难学生的手里?通过“英子姐姐助学网”实施资助的人很少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提倡‘一对一’资助,用真诚、公开、透明赢得了每一位资助人的信任。”刘发英认为,信息真实是助学的根本。
长阳位于鄂西南山区,山大人稀,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居住分散且偏远。为了详细掌握困难学生情况,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始终坚持以实地走访的方式核查信息。19年来,她和团队成员累计行程20余万公里,整理了30多万字的助学资料,力求将最真实的情况提供给资助人。
打开“英子姐姐助学网”的资助信息栏目,每一名受助人的情况一目了然。
梦涵、梦淳是双胞胎。2022年3月,她们的父亲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母亲因照顾家庭,放弃了外出打工。全家除低保外,再无其他收入来源。
小睿,爷爷无劳动能力,弟弟就读幼儿园,父亲确诊肾衰、心衰,家里几乎没有经济来源。
小娜,父亲早亡,母亲离家出走一直未归,爷爷年事已高,且患有重度残疾。家庭生活依靠奶奶务农维持,无法满足家庭支出。
…………
除了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网站上还经常更新志愿者的家访日记,那些真实的场景、孩子们或乐观或压抑的情绪,直击心灵。“我们从不刻意渲染困难程度,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真实的,并附有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刘发英说。
为了让资助人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孩子们身上,刘发英明确了资助流程、公开了善款使用明细,并坚持不从善款中提取一分钱,全部足额发放给困难学生,在助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作费用和成本也都由团队成员自己负担。
“我们会把资助人的联系方式和资助款一起送到受助学生或者其家长手里,方便他们一对一联系。如果资助人因某种原因停止资助,我们会重新给孩子寻找新的资助人,学生完成学业后网站上的信息也会随之删除。”
在刘发英的办公室,记者还看到了满满一墙的“爱心档案”,随便抽出一本,受助学生的姓名、学校等基本信息,每一笔善款的汇款单复印件、微信转账记录、学生或家属领取时的签名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让人称道的是,这样的“爱心档案”,刘发英记录了19年。“我手写的就有200多本。”刘发英说。
传承——
学生成才回馈社会是她最大的欣慰
19年,5000多个困难学生,刘发英和她的团队始终牵挂着孩子们的成长成才,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
1995年出生的小娟就是其中之一。“在‘英子姐姐’和资助人王伟森的帮助下,我才得以顺利升入高中。”毕业后,小娟成为家乡长阳县贺家坪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
“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伞,自己得到过很多爱所以愿意去爱更多人。”小娟心里有个愿望——像“英子姐姐”那样,到大山深处帮助和陪伴那里的孩子成长。因此,2020年,小娟选择到离家60公里外的白沙驿小学附属幼儿园当支教老师。“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教师人手不足,教学环境受限。”小娟就利用手边物资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手工,把教室装扮一新;将镇中心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带到白沙驿,教孩子们拍篮球、做球操……
与此同时,小娟加入了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从了解困难学生,到家访调查,再到把爱心款送到学生家里,整个过程让她受益良多。“我会继续努力,跟着‘英子姐姐’的步伐,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求学梦。”
如今已成为“航天人”的小拓在写给“英子姐姐”和资助人戴伯春的信中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始终鞭策着我不断进步,唯有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才能不辱这一神圣使命,不辜负你们多年来的关怀鼓励。”
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白沙坪小学任教的小丽也选择加入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她的真实写照。
…………
“看到他们成才,回馈社会,是我最大的欣慰。”刘发英说。
今年4月1日,长阳慈善·英子姐姐公益基金成立,这是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在县慈善会设立的冠名基金,可以公开向社会募捐,拓展公益活动范围。该基金的成立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打开了新局面。“我和团队一定会在县慈善会的指导和监督下用好这笔公益基金,传递公益精神,把希望与爱带给更多人。”刘发英说。
(本文所有受助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