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视频]大山里“英子姐姐”网络架起助学爱心桥(20110118)
正文:
【解说】41岁的刘发英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在学校里,学生们都喊她“英子老师”。在网络上,网友们则称她为“英子姐姐”。
6年来,“英子姐姐”刘发英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从全球募集到助学资金81万多元,成功救助了460多名贫困学生。她的事迹近日在网上传开后,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为她的善举叫好,但也有少数网友表示质疑:她为什么要通过网络来募集善款、这些钱是否会被挪为它用,人们为何会如此放心地给她汇钱。带着这些疑惑,记者来到“英子姐姐”所在的偏僻山乡,探寻她不同寻常的“网络助学路”。
【同期】“英子姐姐” 刘发英
我是1991年师范毕业以后被分配到长阳最贫穷、最边远的黄柏山乡,在那里我看到那些贫穷的孩子上不起学,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心里还是挺心疼的,所以我就开始靠我自己资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后来是2003年我调到资丘镇去当白沙平小学(教学区)的区长,区长就是下面还管理5所学校,当时我看到需要帮助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已经做不到了。
【解说】正在刘发英为这些贫困学生的事情发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网站的两名志愿者来到了刘发英所在的学校走访学生,当时就落实了资助,这件事情一下触动了刘发英,为什么不能利用网络来帮助更多的学生呢?
在当时,电脑网络还没有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里普及,刘发英利用学校里唯一的一台联网电脑,开始了她的网络助学之路。但是事情远没有她当初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同期】“英子姐姐” 刘发英
开始做助学的时候,因为没有自己的网站,全凭通过QQ号跟别人联系,也没有网页之类的,就是靠自己跟别人聊天取得别人的信任。
【解说】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空间里面,试图通过最简单的对话交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刘发英体会到了其他人没有体会过的艰辛。
【同期】“英子姐姐” 刘发英
我记得第一次,一个资助人他要跟我聊天,他说我想资助一个学生,但是我想视频,必须确认有你这个人我才资助,当时我就和他视频,视频以后他就关了,就给我留下了两句话,他说你长这么个样子还想骗我们的钱,你如果自己差钱的话跟我们说,我们给你捐,不用打着资助学生的旗号来骗我们好心人的钱,当时我真的气哭了。
【解说】为了让网友们相信自己,刘发英始终没有放弃。针对网友们主要质疑的两点,一是贫困学生的真实性和自身的真实性。二是钱怎么样才能送到学生手里面,刘发英将自己的信息彻底地公开在了网络上。
【同期】“英子姐姐” 刘发英
其实在网上,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资料公布在网上,但是为了取得资助人的信任,可以说在网上我的什么东西都能搜到,我的电话、QQ号、包括我的家庭状况,目的就是为了让资助人信任有我这个人。
【解说】刘发英还将贫困学生的所有具体情况都记录了下来,通过图片、文本等方式发给资助人。慢慢的,网友的不信任渐渐转化为了信任。
【同期】“英子姐姐” 刘发英
2006年春天我就收到第一张汇款单。当时那张汇款单是1000块钱,资助的是湖北宜昌的3个学生,当时收到那一张汇款单的时候,我确实不敢相信,那个人我不认识他,他不认识我,通过网上的联络,他能就这么相信我给我寄来这一笔钱资助3个学生,当时我觉得非常地开心,真的没想到。
【解说】随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加入到了“英子姐姐”网络爱心助学的事业里来。刘发英也开始体会到了网络助学给她带来的成就感。正当刘发英的网络助学慢慢走上正轨的时候,一场突入其来的打击使得“英子姐姐”的助学事业险些夭折。2007年一年间,刘发英的父亲、哥哥以及公公先后因为身体原因和意外伤害住进了医院,而年幼的儿子又一个人在县城读书。那时候,刘发英经常需要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辗转几个地方,既要照顾家人,又要帮学生联系资助人。
【同期】刘发英丈夫 覃守龙
我一段时间还是比较埋怨,因为她毕竟做这个事情对家庭的照顾相应地还是少了一些,所以说一度还是有不理解不支持的时候。我有时候就劝她干脆暂停下来或放弃。
【同期】“英子姐姐” 刘发英
觉得挺累,当时还是有过放弃助学这个念头。其实周围的人都不理解,当时我们一起做助学的也不止我一个,还有几个校长,但是他们没有坚持下来。因为当时那个时候就已经有200多个(学生)受资助了,2007年的时候。所以我就觉得在网上那么多人能够信任我,素不相识就给我寄钱,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家庭的困难,就影响那么多的孩子,最后我觉得再困难,也不能辜负那些爱心人士,所以我就坚持到现在。
【解说】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周围人的帮助,刘发英最后度过难关,将她的网络助学之路坚持到了今天。如今,每天至少有三四个网友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刘发英,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最远的有美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网友,都想通过“英子姐姐”来资助贫困学生。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一名受资助学生来到了刘发英家中。这是一名在武汉念书的长阳籍学生,名叫向延刚。因为家中还有一个哥哥在念书,使得家里不宽裕的环境变得更加拮据起来。刘发英这次帮向延刚联系到了一名台湾的资助者,这名资助者将每年给向延刚资助2000元钱。而这也是向延刚第一次和“英子姐姐”见面。
【同期】受资助学生 向延刚
我是在暑假申请助学贷款的时候没有成功,后来教育局的一个好心人士想把我的信息发布到网上,寻求热心人士的帮助,是他联系到了英子姐姐。我今天的确是第一次和英子姐姐见面,之前我都不知道这个人。假如这次没有好心人帮助我的话,我真的还不知道她的名字。我当时见到她微笑的时候觉得她很和蔼可亲,和我心中形象是一模一样的。
【解说】在2010年年末,刘发英开通了自己的“英子姐姐”助学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义务地加入到了她的助学团队里来,起初的个人力量现在也发展成了团队力量。
【同期】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 陈哈林
10月份加入这个团队的,加入的时候我为她网上的事迹所感动,我认为她的精神就是坚持不懈、大爱无疆。
【同期】团队成员 覃正罡
我是去年10月份加入英子姐姐这个团队的,当时做这个网站的时候了解了她更多的关于助学方面的事情,受这个事情的感召我决定加入英子姐姐这个团队做网站的技术支持。
【解说】现在,刘发英将自己的团队分为多个小组,各自分工。有的负责走访学生、有的负责协调联系、有的则提供技术支持。当天,记者随同几名团队成员来到了长阳县磨石镇花桥村走访一户贫困生。
这名名叫林天晓的学生家中共有4位成员。父亲因为脑血栓意外摔伤,现在基本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身患癌症,而大她几岁的哥哥因为癫痫病早早地离开了学校。一家人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一个13岁的孩子身上。但贫寒的家境却并没有使小女孩放弃求学的热情。在采访中,记者始终感觉到的是林天晓身上散发出来的天真质朴和乐观向上,但在最后说到自己的愿望时,小女孩却情不自禁地哭了。
【同期】受资助者 林天晓
我想谢谢她一直支持我上学,让我在上学的时候没有什么担忧。
(记者:以后有什么打算没有?)
就是好好读书,以后长大了出来当个医生。
(记者:为什么想当医生?)
因为我看见爸爸妈妈他们都生病了,我想当一个医生研制出很多药来治好这些病。
【解说】刘发英这次给林天晓带来了三个资助者送来资助金,其中还有刘发英本人班上的一名同学。
【同期】“英子姐姐” 刘发英
刚才这300块钱是我班上的一个学生给你的,我给你留了电话,今天晚上你就给他打个电话表示感谢,下面这个吉本叔叔他是日本人,你写的信他收不到,你写了以后就交给我,扫描以后通过QQ邮箱给他发过去。
【解说】刘发英告诉记者,像林天晓这样的情况在受资助学生经常能够见到。
【同期】“英子姐姐” 刘发英
在受资助的学生中像他这样的情况三分之一能够占到,都有人资助,特别困难的我们都是给他找几个资助人,联合起来资助一个人,经费就稍微多一点。
【解说】“英子姐姐”通过网络搭建起来的助学爱心桥,不仅使得像林天晓这样的贫困学生能够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一些资助人的内心得到了充实。来自北京的资助者宋燕三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刘发英,在后来的时间里,她总共资助了20多名贫困学生,也是资助者当中资助学生数量最多的一位。
【同期】资助者 宋燕
通过这件事情我很多的人生价值观都得到了改变,以前的时候可能就是为了自己,对于旁边的人考虑得不是很多,通过这件事以后我觉得更多地应该考虑到身边的人跟把我的爱心奉献给这个社会。
【解说】在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刘发英的手机和QQ总是不断地在闪烁,有不少网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英子姐姐”的事迹以后,都想加入到资助者的行列中来。其中还有以前被“英子姐姐”资助过的学生也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面对这一切,刘发英坦言,她只是在做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同期】“英子姐姐” 刘发英
我觉得我在网上(资助学生),这也算是打发时间,我没把它看得境界很高,就觉得应该做。而且现在网友们这么信任我,我更应该做,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那些资助人,我更应该做下去。我觉得受助对象现在不能仅仅局限于我们长阳县的贫困学生,每个县都有需要资助的学生。我的想法就是我的团队也想向外延伸,让受资助的范围更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读得起书。
新华社记者饶饶湖北宜昌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