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欢迎浏览英子姐姐助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爱心资讯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把青春献给教育事业 以真诚凝聚四海爱心

2010-11-13 媒体聚焦 加入收藏

详见龙舟教育网http://www.lzjyw.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9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的副校长刘发英,18年无怨无悔地扎根边远贫困山区,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大山的孩子,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使自己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员,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校长,为实现县委提出的“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振兴长阳”的目标,她千方百计地为家庭贫困学生排忧解难,近些年来开辟网络助学新途径,共筹集海内外助学资金53多万元,使330多名困难学生不再为“上学难”而发愁。她先后被评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优秀教师”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大杰出青年”、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大女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优秀校长”、“宜昌市学生最满意教师” 和“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并获得“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是人民群众公认的自觉践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楷模。   

自愿到边远贫困山区工作,她一干就是十八年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长阳最好的地方有三处:一枝(枝柘坪)二磨(磨市)三榔坪。1970年3月,刘发英出生在离长阳县城不过十公里的磨市镇,她有一哥一姐,父亲是中学教师,从小向往教师职业,初中毕业后,成绩优秀的她,选择了读师范。1991年师范毕业后,他满怀到艰苦环境锻炼的情怀,主动申请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乡工作。

  黄柏山,本是一块神奇土地,是贺龙元帅的爱将王炳南率部长期战斗过的地方。但当时的黄柏山,远比她想象的更艰苦,那里山大人稀,气候恶劣,物产不丰,交通不畅,购物不便,人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比她的家乡差得多,学生及家长对读书学文化的积极性也低得多,而学校的设施和办学条件就更差。

  她任教的第一所学校是陈家坪小学。1991年9月,她来到这所学校,校长把她引到一间土垒的小屋,请人找来两条板凳,在上面放上几块木板,这就是她的床。她铺上自带的棉絮和床单,放好简单的行李,在一张旧课桌上摆好课本、书籍和备课本,便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她是一个合格的中师毕业生,应付小学课堂教学虽然不成问题,但她这个从小倍受父母疼爱、哥姐呵护的小幺妹,生活自理却成了问题,学校有个炊事员,但只为学生服务,教师的一日三餐,都由自己负责,买柴米油盐不说,但做饭、烧水、取暖用的是煤炭炉,而她连选煤、生火都不会。开始她精心挑拣的“煤”全是夹在煤中的石块,怎么也生不燃炉子。教师吃的蔬菜要靠自己种,她也和别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生怕肥不足,水不够,超出别人很多的辛劳,换来的却是适得其反,别人的菜地里长得绿油油的,可她种的菜不是萎黄就是枯死,很多时候只好靠吃快餐面生活。不过她不在乎,慢慢地她学会并适应这一切。

  这里孩子们家庭贫困的程度和生活、学习条件的艰难是她原来不曾想到的。当时,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衣服穿,没有鞋穿,交不起书杂费,买不起作业本,有的甚至吃饭都成问题。在这样的地方,动员学生入学,避免学生流失,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确实比其他地方难得多。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为了山里的穷孩子,她决心倾注一切。不管是在陈家坪小学,还是以后任教的老竹园民族小学和黄柏山中学,她都把家访作为第一工程,她班上的学生,大多分布在方圆几十里的高山峡谷之中,但没有哪个学生的家里她没有去过,很多还去过好多次,黄柏山的荆丛小路、悬崖栈道,无不留下她的脚印,家访中多少次顶风冒雪,多少次被荆棘划破衣衫、皮肉,多少次被农家的恶犬吓得梦中还在惊叫……她原本就没想也确实记不清了,但有一位学生家长的酸涩诉说却至今铭刻在她的记忆里。那是她在陈家坪小学工作的时候,到一个名叫刘艳丽的学生家里走访,学生的父亲在和她交谈中讲:自己一字不识,有一次,一个在广东打工的亲戚寄回一封信,为了知道信上写的什么和写封回信,他找人“换工”,辛辛苦苦地帮人家挖了三天坚硬的板田,连人家的饭都没吃上一顿 。他动情地说:“刘老师啊,没有文化的苦头我们这辈子算是吃够了!” 并表示,虽然家里很穷,但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这位家长没有对学校和老师提过多的要求,但年轻的刘老师却更家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通过家访,她真实地掌握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千方百计地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自己参加工作不久,工资不高,为了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常把身上的钱用完了,只好回家找父母要。

  刘老师总是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需要关爱的孩子。有个学生妈妈去世了,刘老师把他叫去,噙着眼泪对他说:“孩子,别难过,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从那以后,她时时刻刻把这个没妈的孩子放在心上。头发长了,刘老师让爱人给他剪;衣服破了,刘老师给他一针一线地给他补;没有了小菜和粮食,刘老师给他准备;功课落后了,刘老师给他补……刘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这个孩子重新感受到母爱。有个叫方亚东的学生,一家七口,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父亲在煤矿打工受伤致残,家中十分困难。方亚东十岁了,还没穿过凉鞋。刘老师知道后,给他买了凉鞋。冬天到了,刘老师又买来毛线,挑灯为他织毛衣。快过年了,刘老师还冒着风雪给他家送去50元钱,嘱咐家长千万给孩子买一点水果、糕点和玩具之类。让小亚东也同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节日和童年的快乐。这样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真爱激起的共鸣有时让人震撼。有一次,刘老师上作文公开课,课中,一个曾失去母爱学生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即兴作文,题目是《我的亲人》,他习作的“亲人”就是刘老师。这位学生用真实的事例讲述着“亲人”对自己的关爱,讲着讲着嚎啕大哭起来,他洒泪转向刘老师:“刘老师啊,您能让我叫您一声妈妈吗?”刘老师点点头流泪了,班上同学流泪了,听课的领导也流泪了。是啊,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刘老师就是亲妈妈。

  孩子们的真情也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刘老师,她深情地表示:“贫困山区的教育需要我,我爱这些天真无暇的孩子,我有责任为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让他们飞出大山,学成而归,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唯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几年后,和她同来黄柏山的五位同事相继下山了,进城了,家中老母亲多次要求她回到身边,她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选择了留下,在黄柏山坚持近12年。乡镇合并后,组织调她到白沙坪小学任校长,她才不舍地下山过了河。不过,她新到的资丘,仍是山区、苏区,只是比黄柏山稍微低一点,办学条件稍微好一点,她肩负新的使命和追求,在白沙坪小学干了5年多校长,又在凉水寺希望小学做了1年的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她扎根贫困山区18年,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交给了大山,她用火红的青春温暖一拨拨穷孩子长大,爱心成就了她的梦想,执着让她事业有成。09年秋,组织决定将她调到县城接受新的任务,她回味过去,无限依恋而深情地表示:“无悔,值得!”   敬业、执着、进取,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校长”。

  刘发英在初为人师时就懂得: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要有爱心,但光有爱心远远不够,还要高超的业务水平和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才能把学生带到成人成材的彼岸。她自编《足迹》的扉页自书了这样几句话:“不求闪光,但求真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勤奋求索,永不言弃。”她的成长足迹告诉我们:这就是她的座右铭。

  在黄柏山工作的12年,她是一名普通教师,其实却并不普通。她远离相对富裕繁华的家乡,自愿来到贫困山区,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地教书育人。在那段经常停电的日子,在那寝室兼办公室的小土屋,她点着煤油灯或蜡烛,甚至吊着手电筒备课、批改学生作业,直至深夜。她对自己有个基本要求:“怎么也不能误人子弟!”她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逐步形成了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风格;她努力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知识水平,2002年自学完成大专学业,获得大专文凭;她热情投入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多次在县里获奖。她爱读书、爱思考,爱动笔,二十余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先后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她在政治思想积极上进,2002年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她用爱心和人格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赢得了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配合,使教育教学业绩长期名列同类学校和班级的前列;她努力践行素质教育,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奖者多达200人次……1996年被评为全县“十佳青年教师”,1997年,被评为全县首批骨干教师。

  从黄柏山到资丘,她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她保留了那份对事业执着和对学生的深爱,在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中坚持 “以人为本”理念,满腔热忱,真心诚意地理解、对待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地关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和蔼可亲地接待每一位家长,精心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由于她的率先垂范,把所在的白沙坪小学和凉水寺希望小学建成为充满生机的 “亲和校园”,打造出一支“和谐进取,共生共荣”的教师团队,她勤思考、肯创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率先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尝试,把两所山村小学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她两次工作调动时,村领导和老师们联名上书,恳请将刘校长留下。06年4月,她被评为“长阳县十大杰出青年”, 06年8月,被评为全县“优秀校长”,09年3月,被评为全县“十大女杰”。敬业、执着、进取,不懈的奋斗,丰硕的业绩,无愧的荣誉,刘发英和她的团队不断诠释着“优秀”、“先进”的时代内涵。

  开长阳网络助学先河,她让博爱聚焦土家山寨,用真情感动五湖四海

  2003年2月,刘发英由老竹园民族中学调任白沙坪小学校长。国家已实行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学生的经济困难普遍减轻,但仍有部分学生家庭因天灾人祸或地域偏僻等原因生活在贫困中。当时白沙坪小学420名学生中,就有不少的学生因家境困难而面临辍学。刘发英为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而焦思苦想。

  2005年9月的一天,武汉地质大学杨东波女士发起的“心之旅” 爱心网站两名志愿者(武汉大学的李勤、周锋二位老师)到长阳资丘镇白沙坪小学调查山区贫困学生状况,作为校长的她全程陪同。孩子们艰难的生活、学习环境令两位来自大都市的老师大为震惊。他们把贫困学生的信息迅速在“心之旅”网站上发布,很快,好心人就为困难学生寄来了资助的生活费。刘发英发现了救助贫困学生的新途径,她从此与网络助学结下不解之缘。

  “心之旅”爱心网站通过两位老师的汇报和网络了解到资丘贫困学生现状后,很多人钟情于这片浸透先烈鲜血的革命老区,爱心资助的目光纷纷投向资丘。当年12月中旬,网站发起人杨东波女士一行冒着寒冷,首次来到了资丘。刘发英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志愿者们对刘浪、田覃红等5名贫困学生进行了家访,现场落实了救助。在接待、陪同志愿者们的过程中,刘发英引领他们参观七十七烈士纪念碑,讲述发生在长阳,特别是资丘的革命故事,介绍土家人的民风民俗,童话大山孩子的纯朴情趣和期盼,使他们的情感不断倾向这片土地,进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土家山寨的贫困学生。

  事实让刘发英认识到网络助学是一个资助贫困学生的便捷通道。为了方便与“心之旅”网站等助学自愿者联系,她申请了QQ号,取网名“英子”,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网络助学“义务红娘”。 然而在很多人印象中,网络是一个布满陷阱的虚幻世界,虚假、欺诈、散布色情、暴力毒害青少年的臭名往往和网络连在一起。人们对网上的人、网上的事难免心存戒备。要获得资助,首先得让资助者相信你,怎么才能取得助学自愿者的信赖呢?刘发英想来想去,觉得唯有真诚。于是她把自已的所有信息和联系方式都真实地发布到网上,与助学自愿者网聊,讲实情、吐真言、亮真心,推心置腹,对方通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加以验证,她很快蠃得了大家的信赖。在助学者与贫困生之间搭起了一座座爱的桥梁。

  真情感动上帝,乐意助学者越来越多,刘发英所在学校的贫困学生基本上都能享受到资助。她又思考着拓宽爱心桥梁两端的领域,于是,白沙坪小学的“她”,逐步演变成资丘镇的“她”,土家长阳的“她”……经她牵线搭桥获得资助的学子,从小学扩大到初中、高中、中专、大学,数量由几十人增加到330多人。

  随着救助终端的迅速扩大,求救需求也大量增加,刘发英又不断寻求网络助学的新源头。从2005年到现在,她相继与国内的三家爱心网站和日本的二家华人华裔开办的网站建立了联系。结识了300多名助学网友,助学群的成员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还有不少旅居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和非洲等地的华人、华裔和华侨。刘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将全球华夏子孙的爱心凝聚在一起,聚焦于土家山寨,她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2006年“五一”黄金周, 27名“心之旅”志愿者再次来到白沙坪小学。刘发英和中心学校领导热情接待了远道而来的“爱心使者”。刘发英和她的领导一起,协调全镇9所中、小学负责人,在初步掌握贫困学生档案的基础上,将27名自愿者分成14个家访组,利用2天时间与14个村的贫困学生见面,全镇范围内的86名贫困学生被列入 “心之旅”贫困救助对象,人均年救助标准400—2000元。从此,在她的介绍和推荐下,志愿者们把视野扩展到资丘全镇、乃至全县。到2009年,“心之旅”爱心助学网站的70多名志愿者,先后9次不惧路途遥远和高山险阻,来资丘对142名受助学生进行家访,资助款达23万多元,还有衣物、书籍、学习用品和办公用品等。

  2006年8月,刘发英通过县教育装备站向勋同志引荐,又与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版主韩柏栋先生取得了联系。韩先生为刘发英真诚助学的精神所感动,不仅主动为她开辟了助学版块,还自己掏钱带头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借助这块阵地,刘发英与该网站大批助学志愿者们通过QQ建立了联系,并首次将13名贫困学生的信息发到助学版块上,很快争取到救助款8500多元, 3年来,通过该网站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51人。之后,刘发英又在湖北“情暖荆楚”网站开辟了助学版块,吸纳了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贫困助学。

  2009年5月,华裔日本友人、助学自愿者刘小燕主动在自己的空间里建立了“公益慈善”助学版块,刘发英发过去15名贫困学生信息,收到14500元资助款。10月,华裔日本友人潘喜华通过与刘发英网聊,主动在日本“在日工作者联盟”中开辟了“it民工助学棚”,刘发英发过去7个贫困学生信息,都获得了资助,资助款5500元,随后华裔日本友人邢晓宁又一次汇款2000元,资助了2个贫困孩子。

  网络助学的开通,使一大批迫切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得到了宝贵的资助:

  五房岭村读6年级的贫困学生吴江林是个孤儿,一度时期由班主任发动全校学生人平捐助1角钱,每星期靠这10多元买米生活,几近失学。“心之旅”志愿者及时联系一位江苏好心人资助她,全力支持他继续读书。

  白沙坪小学六年级的林强,母亲患癌症,治疗耗资3万多元,仍没留住母亲的生命,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无奈的父亲只得外出打工还帐。林强与年高体弱的爷爷生活陷入困境,网站联系的华裔日本友人刘小燕女士及时出手相助。

  龙舟坪镇花坪小学的贫困学生龚昕玺,全家5口人,65岁的爷爷龚伦义2003年患血管癌,在武汉住院,后来化疗2年,共花了7万多元,奶奶患骨质增生等疾病,母亲因家庭负债重,穷困,2004年离婚去了外地,父亲外出打工还帐,小昕玺生活费没有着落。刘发英及时将他的信息发给日本友人潘喜华女士,很快给了他1000元资助。

  县职教中心的学生李智慧,母亲左腿高位截肢,父亲右眼失明,还有70多岁的爷爷,全家人挤住在县城一阴暗潮湿的过道里,靠母亲摆小缝纫摊维持生计。刘发英走进这个“家”时,贫困状况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她连夜将李家的情况整理后在网上发布,山东烟台经管学院的冯冠军老师及时向她伸出了援手。

  鸭子口乡巴山村一组就读于湖北大学的李雪平,幼年丧父,与聋、哑、瘫的母亲相依为命,靠吃低保和邻里接济度日。她的信息挂上网后,一名叫李祖强的大学生将自已参加社会实践收入的1500元资助给了她,最近李祖强要回学校,再无力资助李雪平。刘发英立即在助学网上重新发布信息,桂林市鸿程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的余志强先生接过爱心接力棒,继续资助李雪平。………

  网络助学有很多事要做。刘发英多年来担任学校领导,有繁重的校务工作和教学任务。她克服种种困难,不辞辛劳,除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履行“助学红娘”的职责。她很苦、很累,也很甜。

  对网络助学的事,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网友们的有关提问她都一一解答,资助学生的情况,她都如实报告,志愿者进行家访或回访,她不管多忙,即使带病也要亲自陪同,接洽新的救助对象,尽量做的让资助人满意,国外的资助者,常常要求通过视频瞧瞧救助的学生,她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她时常忙到深夜,外国资助者分散在世界各地,时差大,别人一联系,即便是在午夜或凌晨,她都立即起床上网热情解答对方的提问。

  为了获得更多贫困学生信息,刘发英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她每到一所学校,她都向校长打听、收集贫困学生信息,有时还亲自找贫困学生询问家庭情况。对领导和亲友、同事介绍的贫困学生,她都认真记录,经核实后,及时利用晚上时间,将贫困学生的情况整理建档,浓缩成简明的资料,然后一一挂到她联系的几家助学网站上,寻求资助人。

  网络助学,刘发英尝到了甜头,一提起就无法放下。2009年4月,她患胆结石在医院作了胆囊摘除手术,躺在病榻上,她仍牵挂着助学的事,她把自已的QQ密码给了一个关系好的老师,让她密切注意网上救助信息。果然,华裔日本友人刘小燕女士发来信息,表示愿意再资助3个贫困学生,同时要求与被救助的学生通电话。刘发英高兴的忘了伤痛,提前出院跟资助人约定先在网上聊,并约好通话的时间,上班后赶回学校,及时将学生叫到办公室,依次接听了对方的越洋电话。听到学生们稚嫩的声音,刘女士认可了。三天后,3个学生高兴地收到了越洋而来的2250元生活费。

  每学期开学的那个月是最忙的,许多救助款陆续汇来,有时同时收到数万元,捐款都汇在县城各银行,前些年她还在资丘工作,要来回100多公里到县城取款,给资助者回复,然后整理资料,送达资助款。这些年来,她为几百学生写出的贫困情况介绍近4万字,为受助者送达款、物累计行程数千里。

  在整个网络助学活动中,刘发英开支交通费、电话费、文印费等达数千元,全部由自已承担。4年来刘发英为贫困学生累计募得捐款、捐物53万多元,但她从来不花其中的一分钱,每笔资助款,都有受助学生签字的领款登记表,还有收条;全部汇款单都有复印件存档;每次收款后,刘发英都在助学网站上发贴公示,做到阳光透明。对救助款物的管理和使用,她分学期建立了8大本厚厚的资料,来龙去脉记录得一清二白。

  对广大助学网友的支持和爱心,刘发英打心眼儿里感激不尽,感恩不尽!虽然物质上无以回报,但逢年过节、志愿者们的生日,刘发英都根据各个不同的对象编出的个性化的短信及时发送问候。有时春节发数十条短信,一发就是大半天。每年春节,刘发英都自掏腰包,为几位助学网站版主购点山货土产寄去,聊表心意。今年元旦前,刘发英获悉资助了资丘20名贫困学生的北京网友欣燕姑娘结婚,她精心制做了一面助学锦旗连同贺信和纪念品寄给了欣燕,被欣燕姑娘视为最珍贵的礼物。今年,刘老师发现几个远方的几个助学志愿者很爱吃长阳的腊味香肠,她记在心里,前不久,她专门买了20斤好猪肉灌成香肠,准备熏好后给他们寄去。她说:这是一点儿小小的心意!表明我和受助孩子没有忘记他们。

  刘发英用自己的爱心凝聚四海爱心,她的诚信和敬业精神以及人格魅力为广大网友所感动和折服,纷纷发贴赞扬她的无疆大爱,网友们都亲切地称她“英子姐姐”、“爱心妈妈”,有什么心里话儿都愿意向她倾诉。2009年秋,因为工作的关系,刘发英调任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她人走到哪儿,就把爱心播撒到哪儿,从开学到现在,已经收到汇款8万余元。爱心款还在陆续寄来。她认为,现在还有许多贫困的孩子渴望帮助,有助学意愿的好心人也越来越多,她决心把网络助学当成另一项事业,继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