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是我们一家人共同的事业——刘发英家庭两代人三十余载接力助学
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提起龙舟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30多年来,这位短发齐耳,笑容温婉的乡村女教师一直在为爱心助学而奔忙,由她创办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累计筹集助学善款3500余万元,为长阳及周边县市的5300余名贫困孩子照亮了求学之路。在她的带动之下,丈夫、儿子和儿媳也先后加入到奉献爱心的行列中。助学,成为了一家人共同的事业。
今年5月,刘发英家庭入选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联合发布的2025年“最美家庭”。回首来时路,刘发英初心不改,她表示,在家人的支持与陪伴下,自己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把爱心与希望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父亲的教诲,让她许下一生之志
回顾自己的公益之路,刘发英总说,是父亲影响了自己最初的选择。
刘发英的父亲毕业于武汉的一所师范学院,完成学业后,他自愿回到家乡长阳,在贫困的鄂西山区当了一名普通教书匠。追寻着父亲的脚步,刘发英1991年师范毕业后同样回到了长阳,并主动申请去最贫穷、最艰苦的黄柏山陈家坪小学任教。临行前,父亲告诫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要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清清白白做事, 干干净净做人”。这番话在刘发英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黄柏山山大人稀、交通不便,陈家坪小学的条件更是艰苦。从领到第一个月工资起,刘发英就开始自掏腰包,用自己的收入帮助困难学生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垫付药费。与同为教师的覃守龙结为连理后,这种助学行为又变成了两人共同的善举,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夫妻俩总会尽量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面对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小两口还是感到力不从心,而这件事也成了他们心中解不开的结。
2005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发英通过网络为困难学生进行了一次远程求助,这是她第一次体会到互联网的力量。
当时,武汉一家爱心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来到长阳调查山区困难学生的情况。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刘发英在这家网站上发布了两名困难学生的信息,没想到一周后,600元爱心助学款便寄到了学校。
“这笔善款虽然不多,却让我受到很大启发。”随后,刘发英专门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开始通过QQ联系网络上的热心人士,为困难学生寻求资助。
第二年,刘发英的网络助学进一步走入正轨。这一年,她带领27位爱心人士对本地9所中小学的困难学生进行调查摸底,资助了86名学生,北京的一家英语学习网站听说此事后大受感动,在考察了刘发英的助学档案和学生反馈后,特地为她开辟了爱心助学论坛。从此,“英子姐姐”声名远播,网络助学越做越大,不仅有了专门的网站,还组建起了团队,吸引了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助学行列。
亲情的支撑,让她在助学路上勇敢向前
“在网络世界里寻求资助,需要付出百倍的诚信。”为此,“英子姐姐”团队从一开始便定下铁律:每一分善款都要用到实处,做到公开透明。刘发英不仅在网上公布了自己所有的真实信息,还向网友公开承诺三点:第一,每位贫困学生的资料都由她亲自走访并核实;第二,每一笔助学善款由她亲自发放;第三,走访等工作中产生的费用由她个人承担,绝不从助学款中提取一分钱。
“我们从不刻意渲染受助孩子的困难程度,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真实的,并附有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刘发英说。为了对资助人负责,这些年来,“英子姐姐”团队始终坚持实地走访核查受助孩子的信息,累计行程20余万公里,整理了30多万字的助学资料。每一次捐助,团队都会把资助人的联系方式和资助款一起送到受助学生或者其家长手里,方便他们直接联系。正是这种“一对一”的真诚、公开、透明,赢得了众多资助人的心。
在刘发英的办公室里,放置着满满一墙手写的“爱心档案”,随便抽出一本,受助学生的姓名、学校等基本信息,每一笔善款的汇款单复印件、微信转账记录、学生或家属领取时的签名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这样的助学账本,她足足记录了227本。
刘发英表示,她一直记得,她们所收到的捐款中有一笔来自一位武汉的老人。2011 年,这位老人在得知“英子姐姐”的助学故事后,特地捐出了自己拾荒得来的37元收入,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我们这样详细地纪录,就是要让每一笔钱都有迹可循,让捐赠人的每一笔善款都真真正正落实到每一位受助学生身上。”
助学工作繁琐细致。日常教学之外,走访学生、发放助学款、整理资料几乎要占用掉刘发英所有的业余时间。起初,身边的人都对她不太理解,连丈夫覃守龙也一度觉得她是在“自找麻烦”。
不过,覃守龙虽然嘴上抱怨,但出于对妻子的心疼,依然在行动上默默地支持着刘发英。2007年,刘发英的父亲突然中风,哥哥又因公受伤高位截瘫,紧接着,公爹也诊断为肝癌晚期。一边是需要守护的至亲,一边是放不下的助学事业,巨大的压力让刘发英几乎崩溃。在最艰难的时刻,覃守龙主动揽过了家里的重担,从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到照顾老人,甚至是缝缝补补,他全都无师自通,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刘发英免去了后顾之忧。
“她坚持做了几十年的爱心助学,帮助了几千名孩子,让我越来越觉得当初选择跟她在一起,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覃守龙话语朴实:“作为丈夫我更应该尽全力支持她。所以能为她多分担一些事情,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他经常跟我说,婚姻需要夫妻双方用心经营,关心对方关心的人,在意对方在意的事。”刘发英开心地说道。此后,覃守龙也正式加入了“英子姐姐”团队。助学路上,夫妻二人琴瑟和谐、同频共振,不仅是相互扶持的亲人,更是默契的工作伙伴。
“我的助学事业有大半功劳属于他,正是有了他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在助学路上心无旁骛,勇敢向前。”
儿女“接力”,爱的种子代代相传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曾经贫困的鄂西山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长阳县贫困生的教育资助率达到了100%。面对新情况,“英子姐姐”的助学方向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
“2020年,我们及时调整方向,由资助贫困学生改为‘以奖代助’,将资助对象变更为家庭相对困难、品行良好的高中和大学生。”刘发英介绍,开展“以奖代助”以来,已经有140多名孩子拿到了奖学金。“现在的助学是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能够自信、阳光地生活,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
去年4月1日,长阳慈善·英子姐姐公益基金正式成立,这是“英子姐姐”团队在县慈善会设立的冠名基金。此外,“英子姐姐”还在探索将助学行动与妇联组织的“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工作相结合,由单一的经济资助转化为日常关爱,帮助孩子们实现身心全面发展。这些举措都将为团队的助学行动打开新局面。
“作为全国妇联执委,看到妇联组织招募‘爱心妈妈’,我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爱的队伍。”刘发英告诉记者:身为“爱心妈妈”,自己除了给孩子们提供物质帮助外,还尽量带给他们“妈妈”一样的陪伴,为他们过生日,满足他们的“微心愿”,陪他们一起读书,很多原本内向的孩子都逐渐变得阳光开朗起来。
“虽然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是相对贫困还存在,我们会沿着网络助学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刘发英坚定地表示。
更让刘发英欣慰的是,年轻一代正在接过她的接力棒,助学事业后继有人,其中就包括她的儿子和儿媳。
刘发英的儿媳张婉彬来自长阳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求学时曾得到过“英子姐姐”的资助,后来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刘发英的儿子覃飞欧大学毕业后,自愿从宜昌城区调回长阳乡镇工作,与张婉彬相识相恋。婚后,两人一道主动加入了“英子姐姐”团队,工作之余帮着入户走访、整理学生档案。
“第一次到他家登门拜访时,我既震惊又感动,真没想到‘英子姐姐’竟会成为我的婆婆。现在我也加入了公公婆婆的公益事业,并成为了一名‘爱心妈妈’,这让我深深感到,原来爱真的会循环!”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张婉彬十分感慨:“我们能做的,就是轻轻托住那些山里孩子的梦想,让他们知道,有人一直在牵挂关心着他们。”
“做网络助学这么多年,我们夫妻少了对儿子的陪伴。但或许是平时的耳濡目染,孩子还是从我们身上学到了一些最宝贵的东西:肯吃苦、有爱心,懂得感恩。”刘发英自豪地说道,她和丈夫结婚30周年时,儿子和儿媳悄悄准备了一桌家宴,蛋糕上特地写了“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十个大字,让一家人红了眼眶。
“看着孩子们将这份爱心延续到他们的小家庭中,一边经营幸福生活,一边参与助学事业,我深深体会到:爱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刘发英表示,自己一家人会继续相互支撑,共同守护爱心助学这份阳光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