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g_nNewsID=954936;
var g_nNodeID=7117;
近来,荆楚大地,英特网上,千百万人在亲切地念叨着一个名字:“英子姐姐”。百度一下“英子姐姐助学”,相关网页竟达32000余条,“英子姐姐”实实在在成了一个“网络红人”。不过她的成名途径既不“另类”,也不靠“恶搞”,而是六年来开展网络助学,传播人间大爱,其影响早已超越国界,所联络的助学爱心人士不仅遍及国内,而且还有外国人和大量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参与,覆盖了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在内的五大洲十个国家和地区。 “英子姐姐”本名刘发英,今年41岁,是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英子姐姐”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2010宜昌十大民选新闻人物、宜昌市师德楷模、宜昌市关工委先进个人、宜昌市三八红旗手、宜昌市十大爱心妈妈、长阳县优秀党员、长阳首批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最近纷纷报道了“英子姐姐”的感人事迹。她先后被聘任为“县助学启智理事会副会长”、“湖北希望工程爱心大使”。长阳县委县政府和宜昌市教育局、共青团宜昌市委近日已发文开展了向刘发英同志学习活动。
一、网络募资百万,资助500余名贫困学生
截止2011年2月12日,“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募资额达到整整100万元,共资助了500余名贫困学生。至此,“英子姐姐”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已经坚持奋斗了七个年头,共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了4500个小时的志愿者服务。 “英子姐姐”与网络助学结缘,得从她在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区长兼校长时说起。那时,学校里有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不起书,面临失学危险,作为校长,她为此苦心焦虑…… 2005年9月的一天,白沙坪小学来了两位远客,他们是武汉大学的两位青年教师,分别叫李勤、周锋,是来长阳调查山区贫困学生状况的。他俩自我介绍说,他们是武汉“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到“网络助学”的概念,还真是一件新生事物,她心里免不了打了个问号:“网络助学真能为贫困学生弄来助学资金?”她陪着客人翻山越岭地走访了覃伟、向荆桃两位最贫困的学生。回汉后“心之旅”发布了贫困学生信息,不久后竟真的有两位爱心网友从邮局汇寄了800元钱到白沙坪小学来了。虽然钱的数额有限,但她还是心里一动,她从这件事中看到了某种希望,便也尝试着在“心之旅”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并开始通过“心之旅”发布资丘镇贫困学生的信息。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上还存在着不少陷阱,存在诈骗行为,慈善活动中也出现过不少问题,所以“英子姐姐”要想在网络上获得广大网民的信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网之初,英子姐姐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网友要与她视频,当“英子姐姐”好意地与对方视频时,对方却说:“你就长这么个Х样儿,还想骗钱?不要拿助学当幌子来欺骗网友。”这样的话对她来说,是奇耻大辱,她当时气得哭了一场。但是,她并没因此退却,她坚信网络助学是正义的事业,坚信信任是可以通过以心换心来获得的。为了尽快得到广大网友信任,“英子姐姐”在网上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生活照片、电话和QQ号等,并设置了“无私奉献网络不虚拟,热心助学人间有真情”的签名档。在与网友的交往中,“英子姐姐”总是亮真心、讲实话、吐真言,推心置腹,对方也通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加以验证。这样,她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赖,结识了不少同样愿意以真心相回报的爱心网友。没多久,“英子姐姐”收到了第一张汇款单,是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一位名叫朱毅的人寄来的1000元,用于资于资助覃伟等3名贫困学生。 “英子姐姐”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一一解答网友们的提问,报告资助学生的情况,接洽新的救助对象,经常忙到深夜。渐渐地“英子姐姐”在网上获得了大家的信任,愿意支持“英子姐姐”资助贫困学生的爱心网友多了起来。到目前为止,她的身边已聚集了海内外六百多位爱心网友。只要“英子姐姐”一上线,她QQ面板上的头像就会像天上众多的小星星一样不停地闪亮,“英子姐姐”每天平均要用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与网友们保持热线联系,而她的电话铃声也总是不断地响起。 为了获取更多的贫困生信息,“英子姐姐”时时做有心人。到镇中心学校开会,她总是主动地与各学校负责人取得联系,请他们提供贫困生名单和基本情况,然后她进行汇总,并不辞辛劳地连夜写成材料发布到网上,寻求资助人。几年来,她建立了十大本网络助学资料,执笔撰写的走访贫困学生日记等资料达到五万余字。 在网络助学活动中,“英子姐姐”的帐目都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所有的助学款项,她都一笔一笔地在网上进行了公布,收到捐款数额多少,受助人是谁,受助人的收条和签字以及受助人照片都进行公布,从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多年来她为此支付的大量电话费、电费、交通费、文印费、接待餐饮费达5000余元,都是她从微薄的工资中付出,从不曾从爱心网友捐助款中开支一分钱。 “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的七年中,曾策划开展了三次集中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第一次是2006年“五一”期间与“心之旅”一起开展了“资丘行”活动。黄金周前夕,“英子姐姐”通过“心之旅”网站发出邀请,公开征集“资丘行”活动的爱心志愿者。结果报名者十分踊跃,达到27人。“英子姐姐”向镇中心学校校长田拥军做了汇报,田拥军高度重视,与“英子姐姐”一起制定了接待工作方案,并提前在全镇9所中小学中对贫困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这批“资丘行”志愿者从武汉风尘仆仆地来到资丘后,在“英子姐姐”等当地教师的陪同下,分成14个家访组,用两天时间深入到全镇十四个村86个贫困家庭进行了走访,结果这一次资丘镇86名贫困学生有幸成为“一对一”救助对象,救助标准为每年400~2000元不等,总额为3万余元。 第二次活动是2010年中考结束后,“英子姐姐”当时已调到县城里的花坪小学工作,当她了解到一些让好不容易考上一中、二中的优秀孩子可能因家庭贫困而无法上学,很是心痛,便与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长大耳朵等几位版主一起,在该网站发出了暑期集中救助贫困高中学生的网络助学倡议。倡议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这个暑期“英子姐姐”收到了海内外爱心网友的8万多元捐款,其中资助县一中贫困生的32500元,其余的是资助县内其他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生的。 第三次活动是2010年7月,“英子姐姐”在大耳朵英语网站发起了为资丘镇淋湘溪村白血病患儿田先成资助倡议。田先成当时只有六岁,为了给他治病,她父母到处举债。倡议书发出后,得到了不少爱心网友的响应,“英子姐姐”已分三次为他送去13000元救助款。
二、“英子姐姐助学团队”浮出水面
2011年元月19日,天降瑞雪,县里的“春晚”在县体育馆隆重举行。“春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表彰了“长阳2010十大新闻人物”,其中排名在最前面的是“英子姐姐助学团队”(集体),“英子姐姐助学团队”自此浮出公众视野。 “英子姐姐助学团队”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当“英子姐姐”还在资丘镇白沙坪小学和凉水寺希望小学任教时,她的网络助学工作还刚刚起步,便得到了当地几所中小学负责同志和当地朋友的关注支持,包括资丘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孟小英、白沙坪小学老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罗中秀、白沙坪小学老师田太和、凉水寺希望小学校长肖光新、柿贝小学校长李国庆、资丘镇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徐明江等人。他们与他一起接待县外来的助学志愿者,一起下乡跋山涉水地深入到贫困学生家中进行走访,再通过“英子姐姐”向外界发布贫困生信息。2009年8月,英子姐姐离开她支教十八年的资丘镇,调到县城里的花坪小学任教,但是她在资丘镇团结的这批志愿者依然继续支持她的事业,随时提供他们身边的贫困学生资料。2010年暑期,这批教师还与各乡镇团委书记一起组成一支爱心助学小分队,跑遍了全县十一个乡镇,收集到80余名贫困生的信息,由“英子姐姐”发布到网上。 2009年“英子姐姐”调到县城以后,县城里的一批热心助学的人士参与到她的事业中来,“英子姐姐”觉得组建一个助学团队的时机成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基本形成了。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共有成员28人,包括顾问组、走访组、联络组、网站技术支持等九个组。这个团队中,有退休副县长,有团省委青基会的领导,有全国劳模,有乡镇小学的多位校长,也有县直机关的多名公务人员,更有多名海外爱心人士。 县助学启智理事会理事长聂德媛担任团队顾问。她对英子姐姐助学十分重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宣传和支持英子姐姐网络助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早在2006年,聂德媛就开始关注“英子姐姐”的网络助学。她发现,网络助学是个新生事物,形式新颖,渠道便捷,公开透明,大有前途。为此,她多次鼓励“英子姐姐”:“请你记住,你是大家的‘英子姐姐’,我是你的‘知心姐姐’。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有困难,我想办法帮你解决。” 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站长大耳朵在“英子姐姐”获得海外资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8月“英子姐姐”与大耳朵建立了联系,得到了高度重视。大耳朵不仅自己资助了5名长阳学生,而且还在该网站上专门辟出“英子姐姐助学”论坛,邀请“英子姐姐”担任版主,在那里发布长阳县贫困学生信息。该网站的网友中有许多是海外人士,就这样,“英子姐姐”和她的网络助学故事走向了世界各地。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该网站共有来自五大洲十余个国家的200多名网友,资助了长阳县200多名贫困学生,金额达50余万元。 网站形象大使刘晓燕人称“助学美女”,是在日本留学的华人,不仅人长得美,而且极富爱心。她跟“英子姐姐”结缘两年来,已用课余打工所挣的钱资助过14名长阳籍贫困学生,资助总额已经超过了1万元。刘晓燕在自己助学的同时,还在博客上发布“爱心榜”,动员了四位网友,资助长阳8名贫困学生。2010年年底,刘晓燕将步入婚姻的红地毯时,她把自己打工挣的私房钱9999元捐赠给“英子姐姐助学基金”,作为注入该基金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中国长阳网工作人员覃正罡(支点)听说英子姐姐想建立自己的网站,他便利用大量休息时间,义务地建成了“英子姐姐助学网”。后来他还主动加入英子姐姐团队,长期义务帮助“英子姐姐”进行网站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三、“英子姐姐”创立湖北首个“草根”公益基金
元月27日上午,武汉水果湖东三路七号团省委会议室,团省委和省青基会隆重举行了“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新闻发布会”。会上,团省委副书记胡勇政向“英子姐姐”颁发“湖北希望工程爱心大使”称号,并与“英子姐姐”和媒体代表共同触摸激光球,启动了“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这标志着我省首个“草根”公益助学基金正式成立。 武汉常阳新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兵向“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注入首期善款10万元。 英子姐姐很早就有创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的想法。2010年9月17日《长江日报》公益版“圆梦”版面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子姐姐欲创网络基金会》的通讯文章,向外界报道了“英子姐姐”的这一想法。文章中说,面对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英子姐姐”一直有个愿望,想创立“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基金会”,让更多的爱心入士参与助学,让更多的贫困孩子不致失学。 团省委青基会显然关注到这一信息。2010年元月25日下午,团省委青基会张奕来长阳会见“英子姐姐”,具体商议建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事宜。双方进行了愉快沟通,张奕代表省青基会表示,尊重“英子姐姐”已经创立的助学模式和已经得到广大网民信任的个人账户,在“英子姐姐助学基金”建立后,她可以同时使用原有的个人账户,两种渠道同时接受捐赠。
四、自愿在贫困山区支教十八年,堪称“师德楷模”
“英子姐姐”为什么能取得网络助学工作的巨大成绩,产生国际性影响,并受到千百万人的崇敬?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她一贯热爱山区教育,具有奉献精神的必然结果,是她自愿支教十八年,充分体察、同情、关爱贫困学生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她多年来在教师岗位上同情弱者、关爱学生的一种爱的延伸,一种爱的形式的创新。设想如果她没有长期支教的实践,没有在贫困山区教育经验和品质人格的磨练,要创造今天的成绩,是完全不可能的。 1970年3月,“英子姐姐”出生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集镇,离长阳县城不过十公里,属于县里经济较富庶的地区。1991年师范毕业后,她在分配表写上了“不回磨市,支援边区”八个字,因此,她被分配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乡工作。当时的黄柏山,远比她想象的更艰苦,那里山大人稀,气候恶劣,物产不丰,交通不畅。她的学生中就有很多穷苦孩子,吃饭吃不饱,穿衣穿不暖,贫穷和失学像一对孪生兄弟,折磨着无数家长的心,吞噬了许多孩子的未来,也深深刺痛了“英子姐姐”的心。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为了山里的穷孩子,她决心倾注一切。 有一位学生家长的酸涩诉说却至今铭刻在她的记忆里。那是她在陈家坪小学工作的时候,到一个名叫刘艳丽的学生家里走访,学生的父亲在和她交谈中讲:自己一字不识,有一次,一个在广东打工的亲戚寄回一封信,为了知道信上写的什么和写封回信,他找人“换工”,辛辛苦苦地帮人家挖了三天坚硬的板田,连人家的饭都没吃上一顿。他动情地说:“刘老师啊,没有文化的苦头我们这辈子算是吃够了!”并表示,虽然家里很穷,但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这位家长没有对学校和老师提过多的要求,但年轻的“英子姐姐”却更家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通过家访,她真实地掌握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千方百计地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自己参加工作不久,工资不高,为了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常把身上的钱用完了,只好回家找父母要。 “英子姐姐”总是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需要关爱的孩子。有个学生妈妈去世了,“英子姐姐”把他叫去,噙着眼泪对他说:“孩子,别难过,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从那以后,她时时刻刻把这个没妈的孩子放在心上。头发长了,“英子姐姐”让爱人给他剪;衣服破了,“英子姐姐”给他一针一线地给他补;没有了小菜和粮食,“英子姐姐”给他准备;功课落后了,“英子姐姐”给他补……“英子姐姐”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这个孩子重新感受到母爱。有个叫方亚东的学生,一家七口,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父亲在煤矿打工受伤致残,家中十分困难。方亚东十岁了,还没穿过凉鞋。“英子姐姐”知道后,给他买了凉鞋。冬天到了,“英子姐姐”又买来毛线,挑灯为他织毛衣。快过年了,“英子姐姐”还冒着风雪给他家送去50元钱,嘱咐家长千万给孩子买一点水果、糕点和玩具之类。让小亚东也同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节日和童年的快乐。这样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真爱激起的共鸣有时让人震撼。有一次,“英子姐姐”上作文公开课,课中,一个曾失去母爱学生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即兴作文,题目是《我的亲人》,他习作的“亲人”就是“英子姐姐”。这位学生用真实的事例讲述着“亲人”对自己的关爱,讲着讲着嚎啕大哭起来,他洒泪转向刘老师:“刘老师啊,您能让我叫您一声妈妈吗?”刘老师点点头流泪了,班上同学流泪了,听课的领导也流泪了。是啊,这些孩子们的心中,“英子姐姐”就是他们的“妈妈”。 在黄柏山工作三年后,与“英子姐姐”一同分配来黄柏山的五位青年同事相继申请调动工作下山了,进城了,“英子姐姐”家中老母亲多次要求她回到身边,她也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选择了留下,在黄柏山坚持支教12年。后来黄柏山乡撤销,合并到资丘镇后,镇中心学校调她到白沙坪学区任区长兼任白沙坪小学校长,下辖四所村级不完全小学(包括淋湘溪、丰脊玲、硝厂、桃山)。这样,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黄柏山。 到白沙坪学区和白沙坪小学任职后,她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但她仍保留了那份对事业执着和对学生的深爱,在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满腔热忱,真心诚意地理解、对待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地关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和蔼可亲地接待每一位家长,精心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由于她的率先垂范,把所在的白沙坪小学和凉水寺希望小学建成为充满生机的“亲和校园”,打造出一支“和谐进取,共生共荣”的教师团队,她勤思考、肯创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率先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尝试,把两所山村小学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2007年,对于“英子姐姐”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这一年里,她的好几位主要亲人都遭遇了灾祸。先是6月份父亲(退休教师)中风瘫痪在床,接着10月份在磨市镇广播站工作的哥哥刘发刚因公受伤高位截瘫,在宜昌住院。2008年10月,公爹被诊断为肝癌晚期,而此时爱人在县城清江职高任教,儿子在磨市上初中。那段时间,刘发英时常奔波于资丘、县城、磨市和宜昌四地之间,压力非常大,一度想放弃助学工作。县教育局领导及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将她从资丘镇凉水寺希望小学(2008年秋她调到凉水寺小学任校长一年时间)调往县城花坪小学。当地干部群众哪里舍得她调走?调令没到,二十多位学生家长便联名给镇中心学校和县教育局递交“请求书”,要求挽留“英子姐姐”,其情意之恳切、言辞之激愤,让好心的教育局领导担心“英子姐姐”走不成了,更担心因此影响当地社会稳定,因此县局派人赶往凉水寺村去做工作,请家长们体谅“英子姐姐”的家庭困难,给予放行…… 调到县城花坪小学,“英子姐姐”的确受到新的挑战。有的同志认为,网络助学毕竟不是本职工作,如果因为副业冲淡了主业,那是“不务正业”,是得不偿失的。而“英子姐姐”新到花坪小学,而且是县城里的小学,对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更高,她能适应吗?但是,一年半过去,“英子姐姐”没有让人们失望,相反她创造了奇迹。她不仅成功地将助学的范围从原来的仅限于资丘镇贫困小学生和初中生扩展到了以县一中为重点,并覆盖全县各乡镇的贫困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在网络上募集资金的速度比此前大大加快,而且她在教育教学管理和语文教学上都取得了突出成绩。“英子姐姐”当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安全卫生和关工委等管理工作, 2010年秋季学期花坪小学被县教育局评为十所文明礼仪先进单位之一,而她执教的花坪小学五年级语文总成绩在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在龙舟坪镇考了个第一(2010年秋,英子姐姐接任这个班的时候,语文成绩居全镇第三)。 英子姐姐欣慰地说:“有了这份成绩单,我搞网络助学底气更足了,不再担心别人指责我不务正业了。”
五、“英子姐姐”,争先创优的重大典型
三峡电视台在去年十二月开展的“2010年十大民选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英子姐姐”以36000余票的高票成为第一名,一时间成为宜昌市民家喻户晓的先进典型。 今年元月11日,楚天都市报发表唐宜贵文章《长阳“英子姐姐”网络架起爱心桥》,文中称“468名贫困生获得资助,400多名资助者来自海内外”。随后,《楚天都市报》连篇累牍地发表了大量唐宜贵、陈杏兰和摄影记者胡九思采写的新闻作品来报道英子姐姐事迹。随后,新华社三峡分社、宜昌各大媒体分别组成采访团,对英子姐姐助学事迹进行了地毯式的、全方位的深入采访,大量的新闻作品产生出来,而网络和各地纸媒转载的帖子也非常之多,难以计数。经过这些新闻媒体的参与,“英子姐姐”的助学事迹目前已有大量媒体进行了覆盖,已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经过媒体重点报道,英子姐姐的家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首先掀起了学习英子姐姐事迹的热潮。元月17日,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刘发英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决定》中号召社会各界学习刘发英同志的四种品质和精神:一是学习她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群众的品质;二是学习她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情操;三是学习她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优秀品德;四是学习她持之以恒,克难奋进的进取精神。 宜昌市关工委发文表彰了刘发英,团市委、市希望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授予她“希望工程贡献奖”称号。市教育局也发文号召全市教育工作者学习刘发英同志事迹。 19日,市委书记郭有明对“英子姐姐”事迹作出批示:“刘发英同志长期扎根山区,奉献教育事业,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搭建起了山区贫困学生与外界的爱心桥梁,将真诚无私的爱心扩展为社会爱心,是新时期人民教师和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有关部门要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组织好宣传和学习活动。” 20日,新华社发表《湖北掀起向“中国网事”报道人物“英子姐姐”学习热潮》(记者刘紫凌、冯国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