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欢迎浏览英子姐姐助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心灵拾萃

心灵拾萃

陈孝荣:绽放在鄂西山崖的雷锋之花

2012-08-21 心灵拾萃 加入收藏

当时间的脚步迈着新的步伐进入公元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之时,从云贵高原奔涌到鄂西的群山,又一次兴奋、激昂、感动起来。因为一朵雷锋之花悄然地在群山之巅怒放了开来。它光彩、夺目、惊艳、与太阳争辉、令万众感奋与激动。这朵花的名字,就叫"英子姐姐"。它是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一名叫刘发英的副校长,用六年二千多个日子,在一个叫"网络助学"的博大爱心里培育出的艳丽花朵。花的芳香不仅陶醉了华夏大地,还弥漫到五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有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非洲等地华人华侨在内,共计八百余人成为她网络助学的铁杆资助人,为山区贫困学生募捐助学资金三百多万元,资助贫困学子一千一百多名。而来自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数不清的媒体,又把他们的芳香洒遍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正在向这朵花下汇集,加入芳香的行列。而那位长着一张娃娃脸、身材中等、职业普通的刘发英,却早已成了人们心中的"天使",活着的雷锋,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英子姐姐"。目前从她身上散发出的芳香,能数得着的有: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优秀教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大杰出青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大女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优秀校长、宜昌市学生最满意教师、宜昌市十大爱心妈妈、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湖北希望工程爱心大使、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湖北第三届师德标兵、湖北省2011楚天年度人物、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全国十大美德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等等。

1

要叩开这颗平凡而博大的心灵,还得回溯到一九七零年。

这年三月的一天,湖北长阳一个叫磨市的地方,青秀的山水正在春光下默默地长养。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撕碎了乡村的宁静,春光、山水、阳光和添丁进口的主人一下子就被幸福层层包围,从眉宇间渗出的喜悦瞬间就铺满了整个乡村。主人刘士清,是位乡村老师。六十年代从武汉大学毕业之后,就怀揣着建设贫困家乡的巨大热情,选择回乡任教,把他对孩子的爱心和对家乡的一片赤诚,洒遍了他先后任教的学校与乡村。看着自已的女儿来到人世,刘老师的内心深海里也瞬间就升起了一片蔚蓝色的希望:因为贫困的家乡需要更多的人才建设,他希望他的女儿能踩在他的肩膀上焕发更加耀眼的勃发英姿,走得更远。所以他便给自已的女儿取名:"刘发英"。

接下来,女儿刘发英在日光下长养,先后顺利地从小学、中学,升到了枝城师范学院。

一九九一年,刘发英从枝城师范学院毕业之后,一条崭新的路就铺在了她的前面。她可以以此为起点,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翅翱翔。然而,当她来到县教育局填报分配志愿表时,从笔端涌出来的却是:"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去!"

因为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坚定地站在她的心灵深处。她要像她父亲那样,用坚强、勤奋与执着,把她的爱心也栽满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她要亲身体验她的爱心开花和结果,她要亲眼看见贫困的乡村在教育里苏醒和成长,然后面带微笑地阔步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很快,她的志愿得到了批准。

这年九月,浑身散发着青春与热情的刘发英, 怀揣着调令和满腔热血,与五位同时被分到黄柏山的新老师一起,从县城坐车前往黄柏山教育组。当汽车呻吟着翻过一座座山坳,刘发英最初的兴奋,就被汽车的暴跳来了个下马威。汽车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颠簸、狂舞、哀怨与怒吼,刘发英被震得晕头转向、呕吐不止。偶尔抬头看一眼永远也没有尽头的公路和那些张着大嘴的巨大峡谷,刘发英发现她的耐心被一点点吞没了。她没想到黄柏山竟然是如此之远。

这样,当群山吞没了夕阳,晚风开始在乡村抒情时,汽车终于在一个集镇上停了下来。但很快他们就被告知,这里是资丘镇,不是黄柏山。黄柏山还在清江南岸的大山深处。抬头看一眼黄柏山的位置,发现那里并没有村舍与田野,只有面无表情的裸岩高耸在云端里。她还是无从想象山里的贫困到底是什么样子。

第二天再次坐车出发。当汽车过了清江,开始沿着老岩峡朝高山爬去时,刘发英年轻的心再次被震动:蜿蜒入云的山路、无言而霸道的群山、满目的荒凉和衰败,一切的一切都在她心里打出问号,难道这里还是人间所在?

刘发英在较为富裕的磨市长大,并不知道大山深处贫困的真实样子。

黄柏山,位于长阳的西南部,距县城二百多公里,是老少边穷的贫困县多年无法顾及的孤儿。奔涌的清江和高高耸立的老岩峡,狠心地把它们挡在发展之外。这里数得着的只有偏远、贫困与落后。无处不在的贫穷比森林和野草还要旺盛。"烤的蒿子火,吃的洋芋果,住的茅草窝",一直驻扎在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里。世世代代的山里人把勤劳、朴实丢失在年复一年的耕耘和日光里,汗水汇集成河,勤劳堆积成山,就是兑换不回光鲜幸福的日子。

来到高山上的教育组,她又被告知,她被分在一个叫陈家坪小学的地方,离这里还有几十里山路,还得翻越一坐大山。只是经过了最初的意外与震动之后,刘发英已踏实了下来。目前站在她意识里的,只有"既来者,则安之"的坦然。

第二天,在老师的护送下,他们先坐车从高山下到清江边,然后从一个叫田家河的地方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曲溪河向着深山走去。秀美的曲溪河涓细、青秀、无忧无虑,一路窃窃私语。两岸的青山雄壮、青翠、没心没肺,高高地挺拔着。一路不知疲倦的刘发英,也把她动人的笑声放飞到那些翠绿的枝叶、清澈的溪水和阳光的隙缝里。然而,她并不知道,他们正通往贫困的最深处。

来到陈家坪小学,眼前的现实,果真又再次震出了刘发英的意外。破烂、低矮、可怜兮兮的小学就贴在一面山坡上。凹凸不平的地面、炸裂的墙壁、风儿穿堂而过的教室、缺胳膊少腿的桌凳,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呻吟、哀叹、哭天抹泪。

看着从城里来了支教的年轻女老师,山里的孩子们都用惊异的目光,一圈一圈地围着她。学校的老师们也绽放他们的热情,赶紧给她安排食宿。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遮掩贫困的现实。刘发英住宿的地方,被指在一间阴暗、潮湿、低矮、破旧的屋子里。没有现成的床,就用两条长板凳,再放上几块木板搭成。惟一的一张叫做家具的课桌已经伤痕累累,衰老得快要趴下。刘发英把她带来的两床棉絮铺到床上,再把一箱书放到课桌上,再用眼光抚摸一遍简陋的屋子,年轻的心就开始在这里定格,开始了她的执教人生。

尽管如此,热情代替不了磨难,愿望也驱赶不了贫困。接下来,刘发英依旧经历了最初的痛苦、彷徨、害怕与泪水。她得重新开始习惯这里的生活方式,学会种地,学会升堆子煤火,学会爬山,学会当一个全能教师,等等。

这样,当磨难出完一切生活考题,当贫困考验完意志的所有角落,刘发英很快就发现,一切的一切又成了一副巨大的熔炉,把她的决心煅烧得更加坚强,焊接得更加牢固了。

就这样,刘发英在贫脊的山里扎下播洒文明与知识的根须,先后在陈家坪小学、老竹园小学、民族中学、白沙坪小学和希望小学任教十八年。

十八年里,她如数收下清苦、咽下孤寂、承受痛苦,让无数学生踩着她的青春、谆谆教诲和慈母般的关怀,振翅飞往更加广阔的世界翱翔去了。

而当她回首那段往事的时候,她也发现,那笔人生的巨大学费交得是多么值得。当她发现她的青春随着黄柏山上的风云飘散进岁月之后,她的慈母情怀也变得更加辽阔与壮美。无数被她关怀、照顾的贫困学子成了她真正意义上的孩子。记得被她无数次接济的学生方亚东,成年之后,终于开口叫了她一声:"干妈。"

还记得一名叫李永元的学生被她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学生后,在一次中学学校领导参加的听课课堂上,李永元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对刘发英说:"刘老师,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

面对突然而至的感恩与回报,刘发英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妈妈!"

刹那间,那间小小的教室,一下子就成了泪的海洋。

而当质朴的山民给她送来关心的时候,刘发英从那些真诚的眼睛里,看到了一颗颗巨大而闪闪发光的爱心。她很快就发现,她的爱心也在那些质朴、善良与爱心的喂养之下,更茁壮地成长了起来。

而当她奔走在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通过家访累积起更多山民们对知识的渴望之后,她发现她的责任也变得更加沉重。她在心里暗暗地发誓:"我要改变这一切!"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从她的九十八点五元的月工资里抠出大部分接济贫困学生,开始了她的爱心之旅。十八年中,她先后用工资资助了二十二名学生,为贫困学生开支书杂费、医药费、生活费近三千元,捐助衣服和鞋袜一百余件。也就这样,她于一九九六年捧回了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同时她也收获了她的一份爱情,与一名叫覃守龙的中学老师组成了新家庭,两人开始在爱心之旅的路上并肩前行,共担风雨。

2

二零零三年夏天,当太阳的热情越来越旺盛的时候,刘发英突然接到通知,她被委任为资丘镇白沙坪小学校长。

走马上任,刘发英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白沙坪小学是资丘镇的一所完小,与资丘镇政府仅有一溪之隔。在这所学校当校长,将要面对二十多名教师、四百多名学生和成百上千双眼睛的注视。刘发英觉得,似乎连这里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张课桌,每块黑板都长着眼睛,怀疑她如此年轻,是否能挑起如此重任。

接下来,刘发英就对全校四百二十多名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之后,更大的紧迫感就呼啸而至,因为她发现,四百多名学生中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着难以完成学业的危险。

"怎么办?"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刘发英叩问大山。然而大山却无以回答,只有远处的白云依旧无忧无虑,插过山脊飘到了山的那边。

这样,随着时间的脚步一路向前,当二零零五年的某一天静悄悄地到来时,新的希望就终于在鄂西大山里升腾了起来。

这天,学校在朗朗的书声里迎来了新一轮朝阳,严谨的秩序也依旧维系着学校的正常转动。就在这时,两名陌生的年轻人来到学校找到了刘发英。一介绍,才知道他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来自武汉大学的青年教师李勤和周锋。他们此次来白沙坪小学,是专门到贫困山区调查贫困学生状况的。

从这两位年轻教师充满热情的脸上,刘发英依稀看到了贫困山区教育走出困境的希望。便热情地带着他们进入贫困村庄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

然而,真正的希望和奇迹,却出现在他们离去之后。

这天,一切一如往常,太阳依旧在东山满含笑意地望着鄂西群山,可是随着邮递员走进学校,一切都改变了。

"汇款!"

"覃伟和向荆桃的汇款!"

……

爆炸性的消息,立刻携带着春雷的力量,响遍了整所学校和贫困山区的山山岭岭。

原来,青年教师李勤和周锋回到武汉之后,把覃伟和向荆桃的情况发布到网站上,很快就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覃伟和向荆桃接到的汇款,正是好心人汇来的,共计八百元。

看着师生和山民们那一张张满含希望的脸,刘发英在欣喜的同时,一条通往坦途的希望之路也在她面前勃然铺排了开来。"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出路吗?"

说干就干,刘发英便赶紧打开电脑,用颤抖的双手击开"心之旅"网页,将"英子姐姐"四个大字正式驻入"心之旅"助学网站。

然而,她没有想到,虚拟的网络并不是真诚的亲人和朋友。那些与血肉相连的善心害怕上当受骗,他们渴望真相、坦诚与信赖。这样,一直到二零零六年六月十二日,刘发英才收到近在咫尺的宜昌地矿所一名叫喻望的好心人寄来的六百元爱心款,指定用于资助李春丽和田惠蓉两名贫困学生。

更令刘发英没想到的是,她的善良、爱心与热忱被一层又一层的怀疑给紧紧地包裹着。这天,当她打开电脑之后,一名网友要求和她视频。善良的刘发英也没有多想,很快就打开了视频。然而打开视频之后,没想那网友只看了一眼就又关了。

接着,一行行带着怀疑,甚至是羞辱的文字,就从QQ的会话窗口蹦了出来:"你就长这么个样儿,还想骗钱?不要拿助学当幌子来骗我们,你要是差钱就说,我们给你捐。"

晴天霹雳。刘发英再也抑制不住泪水的闸门,哗地一下,泪水汹涌而出。委屈、伤感、烦躁与后悔,都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出口,一起敲着她的情感和神经:我凭什么要背负这份不解和怀疑?我有体面的工作,有幸福的家庭,我凭什么呀?

然而,另一个更强大的声音却告诉她:不能停下来,山区孩子们渴求的眼睛一直望着你。

擦干泪水,刘发英变得更加坚强。而一条更加清晰的对策也立刻从心海里快速地浮现了出来:"透明。"

对,透明。把自已的一切真实信息和贫困学生的真实状况,全部搬到网上。让网友明明白白地看到真实背后的真诚、渴望、山区教育不屈的步伐和民族的明天。而她同时也决定,在与网友的对话与交往中,把心灵的大门彻底打开,也让他们看到一个山区教育工作者的无悔选择、无法撼动的执着和艰难前行的脚步。

但刘发英也明白,这样的选择,同时也意识着她将背负更大的责任、更多的辛苦和牺牲一切休息时间。因为从这一刻起,她工作之外的一切时间都得奔走在大山的崇山峻岭间。

从此,刘发英便毅然地一头扎进风雨里,执着地奔走在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访、拍照、建档、上传、一对一地与爱心人士联络、汇报,让那些爱心人士真正看到他们的善心被播种进了孩子们的心灵和民族教育的沃土里。

当大山的无数山崖记住刘发英漂亮的身影的时候,当无数峡谷和乡间小路见证了刘发英的辛劳的时候,刘发英的透明与真诚,终于收获了珍贵的信赖与爱心,一批批捐资款项很快就汇集成爱的海洋,源源不断地奔涌到贫困山区,浇灌贫脊的山区教育和拯救处境艰难的贫困学子。

资丘镇水连村一名叫田贞的孤儿,生活对他表现出极大的不公。他出生不久,父母就相继病逝,只把幼小的他扔给了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田贞在成长的路上,不仅父爱母爱一片荒芜,就连生活也难以为继,随时都有缀学的危险。刘发英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赶紧联系到田贞学校的校长,连夜整理了田贞的资料发布到网上。很快,二位好心人就伸出了援助的大手,一年给田贞资助一千八百元。田贞又可以像其他孩子那样,沐浴着春光成长了。

而这份救苦救难的感动与恩情,深深地触动了七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家只喂有一只母鸡,为了感谢刘发英这位"观世音菩萨",老人积攒了二十个鸡蛋,于二零零六年正月,与田贞一起踏着春寒,从几十里外的水连村步行到白沙坪小学,找到刘发英,要当面感谢这位大恩人。可是当老人拿出鸡蛋时,二十个鸡蛋因为路途的颠簸,只剩下四个没有破,其余全部报废。

看着这动人的一幕,刘发英的泪水湿了衣襟。

也就是从那时起,这样的感动就占据了刘发英的生活。那种无以言说的快乐时常让她从睡梦中笑醒。

而奔走在爱心的路上,刘发英清楚地知道,"面对面"和"一对一"永远是信任的基石。所以为了从根本上打消爱心人士的疑虑,刘发英除了采取网上的面对面、电话里的面对面、书信里的面对面之外,还热情地邀请爱心人士来长阳贫困山区,实地了解贫困山区的教育状况和贫困学子的真实处境。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中旬的一天,"心之旅"爱心网站的发起人杨东波女士,就带着她的团队,顶着严寒,揣着爱心来到了边远的白沙坪小学。他们正是受刘发英邀请到来的。

他们的身影一出现,刘发英的激动瞬间就成为座座大山,高大得无以言说。因为她知道,她的爱心之旅从这一刻起,就要真正地扬帆远航了。

通过几天对贫困学生刘浪、田覃红等学生进行家访,现场救助。杨东波女士和她的团队带着他们的见闻和深厚的责任感回到武汉之后,果然,爱的枝头很快就绽放出了无数的花朵。第二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贫困的大山终于沐浴到了一次爱的春雨。因为"心之旅"爱心助学网站振臂一呼,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二十七名"心之旅"爱心助学网站的志愿者再次来到白沙坪小学,在刘发英和资丘镇中心学校老师们的带领下,分成十四个家访组,对十四个村的贫困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将全镇范围内的八十六名贫困学生列入"心之旅"贫困救助对象。这样,到二零零九年,仅"心之旅"爱心助学网站一家,就先后有七十多志愿者,九次来到遥远的鄂西,先后对一百四十二名贫困学生进行了走访,资助款达二十三万多元,赠送的衣物、书籍、学习用品和办公用品不计其数。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刘发英乘风起航了。

二零零六年八月,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站长韩柏东先生知道刘发英的事迹后,深深的感动激活了他博大的爱心,他不仅自己资助了五名学生,还为刘发英拿出专门的助学板块,让她担任版主。仅这一家网站,就网聚起巨大的力量,先后资助贫困学生达一百七十多人。

接着,湖北"情暖荆楚"网站、日本"IT民工棚"网站、华裔日本友人刘晓燕的私人网站,都先后在深深的感动和爱的召唤下,让刘发英在他们的网站开辟了专门的助学板块。

就这样,这些网站成了呼风唤雨的巨大窗口,爱的力量迅速汇聚起巨大的洪流,源源不断地涌到了鄂西。

二零零八年的春天,对于刘发英来说,是一个爱的春天。这天,新加坡一名叫杨柳的华人,从网上知道刘发英的事迹后,寄来了一千元捐资助学款。当刘发英收到这笔来自国外的资助款项时,巨大的激动刹那间就紧紧地拥抱着她,久久难以自持。因为她知道,善良与真诚的播种终于得到了爱的巨大收获。她的助学从那一刻起就要漫出国界,向着更加广阔的天地远航去了。因为她深信,爱永远是人类共同的永恒力量。

果然,就从这一刻开始,不同肤色不同国际的善良人们,就开始用爱的力量编织出了一个个感动天地的故事。

3

然而,就在刘发英乘帆远航时,她却累了、困了、一堆堆的难题与困难先后捆住了她。

二零零七年对于刘发英来说,是她人生中面临的最大一次人生考试。先是突然有一天,她接到来自母亲的电话:"发英,你爸爸中风瘫了。"

晴天霹雳突然临空而下,刘发英一下子就傻了。迅速赶回医院,却发现昔日的慈父因为病痛的折磨,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哗地一下,泪水就淹没了刘发英。因为她知道,无论孩子走多远,永远也走不出父母慈爱的目光。这些年之所以风里雨里,从没有想过什么叫"怕"字。那是因为她的身后既有父亲的影响,又有父亲的支持。是爱给了她巨大的力量支撑,让她阔步前行。可是她没有想到,她在阔步向前时却疏忽了对亲人的关怀与照顾。

父亲的事情刚刚料理结束,更大的不幸消息又接踵而至。

"发英,快。天啦!"电话那端传来亲人哭泣声。

"怎么啦?"

"你哥,你哥他,出车祸了。"

"这是怎么啦?"泪水从刘发英脸上奔涌而出。

而当她赶到医院,一看见哥哥的实际情况,刘发英瞬间就觉得支撑她的支柱全部坍塌了,一下子就瘫软了下去。因为哥哥的颈椎严重受伤,已经高位截瘫。昔日生龙活虎的哥哥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和活力,变得痛苦、哀伤、甚至绝望。所以深藏在刘发英体内的坚强很快醒来,她便打起精神,安慰哥哥,让他面对现实,选择坚强。

但接着不久,更大的不幸消息再次袭来:

"发英,不好了,爹被查出患了胃癌。"丈夫覃守龙一脸忧愁地对刘发英说。

刘发英一下子就傻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灾难总是选择善良的人下手?"

然而,面对灾难,惟一的选择只能是勇敢地面对。刘发英便和丈夫一起,担起所有的风雨,给公公治疗。

而这年秋天,丈夫覃守龙又因工作需要,又从资丘调到了县城。

面对丈夫的这次调动,刘发英弄不清楚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因为从此,她得在资丘、黄柏山、磨市、县城,四地来回奔跑。

这样到二零零九年四月,刘发英终于倒下了。她被查出患有胆结石,急需作胆囊摘除手术。

令刘发英感到宽慰与感动的是,爱的播种让她收获了更多的爱。就在她面对一堆堆难题的时候,更多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加入了她的团队,与她一起肩并肩地走在捐资助学的路上。就在刘发英躺进医院后,社会爱心人士徐明江主动地承担起她的全部工作,帮她打理一切。

而爱的力量本身所具有的那副铁肩,也让刘发英变得更加勇敢,让她无所畏惧地挑起一切挑战。就在刘发英手术没多久,徐明江来医院告诉刘发英:"刘老师,天大的好消息,日本一个叫刘晓燕的华人发来信息,表示愿意再资助三个贫困学生。"

"真的?"一听这消息,刘发英就忘记了一切伤痛。

"嗯。"徐明江说,"只是她要求与被救助的学生通电话。"

"那没问题。"刘发英脸上绽放出美丽的笑容。"我这就出院,回去安排。"

"那不行。你还不能出院。"

"我没事。"

就这样,刘发英执意地提前办理了出院手续。

火速赶回学校,刘发英来不及歇息,就赶紧把三名被资助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然后接通越洋电话,依次与刘晓燕女士通了电话。

三天后,二千二百五十元爱心善款就汇到了学校。

当刘发英把这些善款如数交到孩子们手中,看见他们稚嫩的脸上露出的开心笑容时,刘发英再次被幸福紧紧地相拥。那些伤痛、辛苦立刻烟消云散,飘散进历史的尘埃之中永远不见。

时间的脚步一往无前,当二零零九年秋天来到眼前,漫山红叶把山峦打扮得更加美丽与成熟时,刘发英也终于接到了解决两地分居,调到长阳县城花坪小学的调令。

然而拿着调令,更为复杂的情绪就在心里快速地编织着。因为她舍不得离开那片洒下了青春和热血的热土,舍不得离开她日夜牵挂的孩子们。再看一眼陶醉的山峦,刘发英知道她又不得不走,所以她便毅然地把爱心一起装进行囊,驶向新的工作岗位。

来到新的工作岗位,更加便捷的交通,更多的信息流量,更加宽广的视野都一一伸出了有力的膀臂,刘发英的网络捐资助学便迈出了更为坚实步伐。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刘发英在网友的帮助下,终于建起了属于她自已的助学网站——"英子姐姐"助学网。

与此同时,一个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三十余人的助学团队,也在鄂西长阳茁壮成长起来。

二零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湖北省团省委、省青基会联合刘发英又设立了"湖北希望工程英子姐姐助学基金"。

就这样,一个更加透明、公开、规范与科学的网络助学形式在中华大地上雄壮地成长起来。

也就这样,刘发英收获到了人间真正意义上的信任,捐助人由原来的"一对一"捐助,变成了由刘发英掌握善款,根据贫困山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发放,让爱的春雨得到更好的浇灌。

也就这样,一个又一个联络点、宣传窗口,先后在日本、韩国、美国、非洲等地建立起来,一颗又一颗爱的种子,引来了万花盛开。

也就这样,刘发英的捐资助学变得更加有力量,更多的爱心人士,更多的资助善款,一批一批地涌向鄂西。更大范围的贫困学生得到了爱的滋润,更多的贫困家庭得到了温暖的眷顾。仅二零一一年,刘发英就先后为贫困山区的数百名学生发放了一百多万爱心善款。

更让刘发英兴奋不已的,则是爱的繁殖、传递的力量。那些被资助的贫困学生在接受希望赠予的同时,爱的种子也播种进了他们的心灵里。现就读于湖北大学的阿玲就是其中的一位娇娇者。阿玲也是一名孤儿,有着极为悲惨的命运。在她两岁的时候,灾难毫不留情地袭击了她,一次突然的意外双双夺走了她的父母。可怜的阿玲便靠年迈的爷爷奶奶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碗粥乞讨,将她抚养成人。二零零九年,阿玲高考考了五百二十五分,但因为没有达到她填报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录取线,落榜了。得到这个消息,阿玲觉得天塌了,深深的绝望笼罩着她,饭吃不香,夜不能寐。刘发英得知这个信息之后,便将她的情况发布到网上。很快,北京一名叫宋燕的好心人就伸来了援助之手,给她资助了一千五百元。

当阿玲接到刘发英打来的电话时,阿玲一下子就觉得天突然晴了。她便带着这份激动、感恩走上了复读之路。之后,她又先后接到了美国的杨光、安徽的李成忠、山东的王蒙、四川的肖莎、山西的任静等人资助的九千五百多元现金的资助。一年后,她就顺利地考上了湖北大学。

也就从她从穷山沟走向大省城的那一刻起,她的感恩的心就瓜熟蒂落了。在学校,她不仅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是学校"新长城自强社"的成员,她把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起来的废纸、废瓶子换成钱,如数捐献出来,去资助山里那些贫困的孩子。同时,她还自愿报告,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定期到武汉一个幼儿园,去帮助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也就这样,爱的旗帜正在一代又一代人手里不停地传递着,高高飘扬。

而在刘发英家里,通过六年多累积起的二十多本厚厚的爱心账本,不仅仅只是记录资助人和被资助者的详细档案,而是刘发英脚上打起的无数血泡、走过的一条条数不清的山路、过的一条条无法回忆的溪水的共同见证。是她用辛劳、汗水、心血、爱心共同培育起的爱的结晶。是一个强大民族崭新的未来。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绿色希望。一批批被资助的贫困学生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或展翅高飞的雄鹰。

而她的身后站着的那位挚爱亲人,她的丈夫覃守龙则是她最得力的助手。他不仅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家务,而且还是她的义务秘书、会计、邮递员,他得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帮她制表格、填数字,到邮局取款,与学生联系,等等等等。

就这样,刘发英平凡而崇高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善良的心灵和鄂西所有的山山岭岭,万千个家庭重新被幸福和希望之光点亮。雄伟的鄂西大山也因为她这朵绽放的雷锋之花而大放异彩,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