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拥军:六月,为你留住一缕阳光
六月,为你留住一缕阳光
长阳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 刘拥军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志愿同行,守护微光。
——题记
2025年6月23日,夏至刚过,龙舟坪镇的空气中弥漫着暑热的气息。长阳英子姐姐团队成员和津洋口初级中学702班向光辉同学的班主任,驱车前往位于晒鼓坪村二组的向光辉家中。车窗外,六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然而我们的心情却异常沉重——此行,是为了探望那个正与病魔殊死搏斗的13岁少年,以及他身后那个被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家。
我们在晒鼓坪村委会稍事停留,向村书记打听路途,驻村第一书记苏勇、村书记曾令兵、村主任方和平自告奋勇随车前往。车子在蜿蜒的村道上行驶,最终停在一处朴素的农房前。迎接我们的,是向光辉的爷爷胡绍华老人。老人身形瘦削,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眼神里交织着疲惫与深深的忧虑。奶奶方正英跟在后面,未语泪先流,那无声的抽泣,瞬间揪紧了我们的心。屋里,唯独少了最重要的两个人——此刻,13岁的向光辉正躺在宜昌市中心医院,等待着命运的裁决;他的母亲胡红玉,那个瘦弱的肩膀独自扛起整个家的女人,正寸步不离地守在儿子的病床边。
屋内有些昏暗,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愁绪。胡爷爷招呼我们坐下,声音低沉而沙哑,开始讲述这个家庭正在经历的噩梦。就在不久前,那个在学校里为人质朴、安静懂事的孙子向光辉,突然被剧烈的头痛和莫名的眼疾击倒。从长阳县医院紧急转诊至宜昌市中心医院,最终确诊的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脑部血管瘤、脑出血、血管畸形。三重凶险的病症,共同指向一个迫在眉睫的生存挑战——必须进行开颅手术。
“手术花光了家里能凑的、能借的,快十万了……”胡爷爷的声音有些颤抖,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医生说,后面还要治,还要康复,钱像流水一样啊。”他望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无助。村主任方和平轻轻拍着奶奶方正英的背,这位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糖尿病、甲减、肺气肿,去年就住院多次花费过万)此刻更是心如刀绞,为孙子的病,也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那是对未知命运的恐惧,是对巨额费用的绝望,更是对孙子撕心裂肺的疼惜。
爷爷继续向我们勾勒着这个家庭的轮廓:2016年,向光辉的父母离异,父亲从此杳无音信,抚养的重担全落在了母亲胡红玉一人肩上。她拼命打零工,微薄的收入要养活四口人,还要支付奶奶长期服药的费用,本就捉襟见肘,毫无积蓄可言。如今,向光辉突遭大难,犹如雪崩,将这个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彻底推向了深渊。胡红玉,这位坚强的单亲妈妈,此刻独自一人在冰冷的医院走廊里,面对手术同意书和高昂的费用清单,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煎熬。
我们静静地听着,记录着,感受着这个家庭每一寸呼吸里的沉重。资料收集完毕,刻不容缓。我立即拨通了团队队长刘发英的电话,简明扼要地汇报了向光辉家庭的极端困境,电话那头,是同样揪心的沉默,英子姐姐说:“情况太危急了!我们团队来找资助人,尽一点力量,优先处理!”放下电话,我向胡爷爷和方奶奶转达了团队的决心:“英子姐姐已经知道了,我们一定会尽力,以最快的速度来帮助孩子!”
离开晒鼓坪村时,夕阳的余晖给山峦镀上了一层金色。回望那间被愁云笼罩的小屋,我们深知,前方的路对这个家庭而言,依然布满荆棘。但此刻,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的行动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带走的,是这个家庭沉甸甸的苦难;我们留下的,是一份郑重承诺和正在汇聚的点点希望。
六月骄阳似火,生命却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寒潮。我们愿做那遮阳的叶,挡雨的伞,更愿倾尽全力,为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少年向光辉,留住他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一缕阳光,照亮他重返健康与课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