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欢迎浏览英子姐姐助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爱心资讯 > 走访日记

走访日记

刘小平:发现"英子姐姐"

2010-11-12 走访日记 加入收藏

发现“英子姐姐”

(2010年9月8日)

刘小平

喘着粗气,我在攀登了239级台阶之后,我来到台阶尽头的花坪小学采访“英子姐姐”。她是花坪小学副校长,并兼任着县助学启智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

校长汪家胜在办公室等着我,我们头天预约过的。我到达的时候是上第二节课的时间,英子姐姐上课去了。汪校长介绍说,英子姐姐虽然是副校长,但还带着五年级一个大班的语文课。

我对汪家胜说明了来意。是县委书记马尚云同志亲自安排我采访县助学启智工程,要求我写一个三万字左右的纪实文学作品,英子姐姐是主要的采访对象之一。在此之前,我采访了县助学启智理事会执行会长兼理事长聂德媛同志。聂德媛同志很热情地为我介绍了几个重要的典型: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爱心助学“红娘”张景华、清江康华助学、长阳宏信助学基金会。

聂德媛同志不仅隆重地向我介绍了英子姐姐的事迹,还拿出厚厚的两本装订好的资料要我认真看。一本是媒体关于英子姐姐的报道和英子姐姐获得的众多的荣誉证书。报道文章很多,《北京青年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社会报》、《湖北日报》、《中国民族》杂志、《中国民族教育》等都有,主要是杜强、徐长清、朱爱国、魏启高等文友采写和报道的,电视方面主要是李华。另一本是英子姐姐自己的教研文章的汇编,有几十篇之多,散见于各种报刊。后来我知道,这两本资料是魏启高在采访英子姐姐事迹时,细心地收集并分类整理装订的。用的是红色封面,胶装。

资料我借了带回家看了个大概。这么厚两大本资料,让我记住了英子姐姐的名字:刘发英。

我还知道了她通过网络开展助学活动,给县里不少的贫困学生引进了几十万元的资助款的事迹。

我向来孤陋寡闻。说句有点儿不恭的话,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英子姐姐其人,虽然我们同在一县之内。

因为我采访过的人不算少了,参与推出过的先进人物也不少,所以今天的采访我最初实在也说不上什么冲动,只是按照预定的程序去采访而已。为了能见得上这个眼下似乎较为走红的名人,我请聂德媛同志给英子姐姐打了预约电话,又请花坪小学教师中的文友荷葭露帮忙给她打了招呼。荷葭露反馈来的信息是她似乎不大愿意接受采访,但是她俩关系很好,经她的说服还是答应接见我。

我跟汪家胜校长杂七拉八地说了一会儿话,下课铃响了,一会儿英子姐姐下课回到了办公室,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我此前看过她资料中的照片:她中等个头,圆圆的脸,一头短发,挺亲切和善的那种女性形象。今天她穿着一件黑白格子相间的春秋裙。

汪校长给我们介绍了一下,然后她问了句我喝了茶没有之类的客气话,就坐回自己的办公桌上,查看她的电脑。

由于手头的资料比较充分,而在我着手采写的助学启智工程报告文学中,英子姐姐估计只能占五千字的份额,所以我当时觉得用不着作太深入的采访,也没有列出采访提纲,采访形式是十分随意的,就是闲聊,聊到哪算哪,重点是要有一些令我信服的实际事例。

因为我们之间还陌生,最初有几分钟不免有些别扭。在闲聊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着英子姐姐谈助学的话题。说到助学问题,英子姐姐便打开了话闸,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一会儿,她聊到一直支持她的武汉“心之旅”网站、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的时候,我自然也想亲眼看看这几个网站是什么情况,便问她:“我能不能看看这些网站?”

“当然可以。”英子姐姐微笑着说。

她给我让开了座位,我便走到她的电脑那里坐下,去翻看这些网站。然后我就看到了大耳朵网站为英子姐姐制作的助学网页,看到了网上公布的资助者名字和大致情况、受助学生资料(包括照片)、助学捐资流程、资助金额、受助学生的感谢信等,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清晰真实的资助人与受助者。看到了英子姐姐每次收到一笔钱后,便会回帖告诉资助人。

英子姐姐的角色,正是在受助者与资助人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总是她牵起贫困孩子的小手,把它交到在网络上的爱心人士的手上。

英子姐姐还讲了几位资助人的情况。比如一位网名叫小燕的北京女青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工作,待遇较为优厚。那一阵子,她失恋了,偶尔在大耳朵英语网看到“英子姐姐”的QQ号,便加了进来。她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跟“英子姐姐”聊天,以排解心中的郁闷。“英子姐姐”耐心地开导她,让她重新鼓足了生活的勇气,并受到“英子姐姐”爱心感染,愿意与“英子姐姐”一道资助贫困学生。她每个月发了工资后,便从本来不算高的工资中拿出10002000元来搞捐助。三年多来,她一个人已经捐出了36000元,帮助了25名贫困学生读书。而且,她再三对“英子姐姐”要求,不准对受助者公开她的真实姓名,甘当真正的“无名英雄”。

就在我跟英子姐姐聊着时,我注意到英子姐姐的QQ头像在不停地闪烁,她的QQ面板上大约有四五百名好友。交谈中我了解到,她从200410月还在资丘镇白沙坪小学当校长时便开始注册网络开展助学活动,到今天已坚持开展网络助学六年时间了。六年来,她资助过的贫困孩子已达400人,受助总金额达到70余万元。就在今年的暑期,她在大耳朵英语网站发起资助长阳特困学生行动,仅为县一中就资助了37名学生,资助金额达到32500元。

这个数据,是很有份量的,成绩不算小,难怪她获得了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宜昌市关工委先进个人、市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哩。

几乎是每天,英子姐姐都会收到外地甚至海外来的资助款,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像流水似地来到她的帐户上。然后她到邮局和银行去取款,然后利用周末和假期送到资助对象的手中。她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这上面去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是还伏在电脑前,没完没了地跟爱心人士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几乎就没有休息时间,自然也没有更多的业余生活。

英子姐姐和她的丈夫覃守龙都是教师(后者是县清江职高教师),仅仅靠工资生活,但她还得把一些诸如差旅费、电话费、接待费每年数千元地贴到助学中去。她经手的资助款,都有帐目,有记载,受助者和资助者挂钩见面,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英子姐姐不富裕,但她的确称得上精神富翁。

我采访过许多典型人物,有的当时先进,但往往时过境迁,原有的光彩就会显得黯然失色。但我觉得英子姐姐不是这样,她的事业极有生命力,上升的空间还很大。我感觉到她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网络助学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助学募资机制。她在网络上结交了众多的爱心志愿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品牌形象注定会越来越好,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她的团队中来。她的事业,有可能呈几何状地放大、上升。我估计,两年内她和她的朋友们资助学生的总金额应该会超过百万,甚至更多。

随着对英子姐姐事迹的了解不断增加,我对她的敬佩之情加深了。我想,长阳是一个革命老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学生人数较多,这些幼小的孩子,却不得不经历命运中的苦难,特别是当他们考上大学读不起书的时候,他们会发出“我要读书”的振聋发聩的呼唤。英子姐姐似乎是为这些苦难中的孩子们而生的。我们需要英子姐姐这个典型。

这个典型属于我们的时代,但也将超越这个时代。她仿佛是上帝派到人间来的一个爱的使者,她的使命就是为苦难者播洒阳光雨露;她仿佛是一个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专门救苦救难,哪里有呼唤,她就出现在哪里;她不光是给予了孩子们所急需的生活费和学杂费,更是抚慰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人间大爱;她已不是她自己,已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代表了长阳,代表了清江,代表了土家族,代表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悲悯、仁慈、忧患、关爱、善良等种种情怀。那些得到了救助的孩子自然会感激他,人民也会永远记得她的恩德。

在这个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不见得更加和谐,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少破坏)的当下,人民的幸福指数之提升靠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更需要英子姐姐。

基于这些认识,我觉得这个典型真该得到很好的宣传。除了县领导交办的这个助学启智报告文学稿以外,我还想专门跟踪采访英子姐姐,多写一写她,写新闻,写诗,都是一些必要的宣传形式。

当然,如果我说我要写诗来宣传一个先进典型,那些所谓的诗家们可能是会嘲笑我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即英子姐姐的故事给了我诗的启发、灵感和激情呢?我的确感到有内容可写,有想写点儿什么的冲动,那么先别管别人怎么评说,我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写了试试吧。

中午,汪家胜校长客气,邀请我在一家小餐馆就餐,英子姐姐、荷葭露也在场作陪,我不胜酒力,结果喝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