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欢迎浏览英子姐姐助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爱心资讯 > 爱心进行时

爱心进行时

图文:“英子姐姐”与千万元助学款

2015-05-06 爱心进行时 加入收藏
湖北日报讯
图文:
图文:
图文:

  湖北日报讯

  图为:刘发英(中)和助学志愿者走访贫困学生田锦涛。


  图为:每一面锦旗,都饱含着山乡家庭对爱心助学人士的谢意。

  图为:一笔笔爱心善款,通过刘发英(中)送到贫困学生手中。

  图为:在长阳县黄柏山民族小学,与孩子们做游戏。(本版资料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唐宜贵 王成龙 通讯员杜强

  昨日,刘发英匆匆赶回长阳县花坪小学,为当阳市一位姓梁的小学生办理了2000元转账手续,这笔钱来自美国,资助人是留学生郭俊杰。4月29日,刘发英

  刚刚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京参加了五一表彰大会。回来后这3天,她已为5名贫困生办理了9000元的转账手续。

  刘发英有个闻名全球的网名—"英子姐姐"。10年前,经常为贫困学生学费发愁的她,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捐资助学的人竟这么多;更没想到,到上月,通过她,全球网友已捐出1048万元助学款,资助了2260位贫困学生。

  1048万元钞票堆在一起,像一座山。

  作为一名普通山区教师,刘发英何以能垒起这座山?

  1.边区支教萌发助学念头

  1991年,21岁的刘发英从枝城师范毕业。本可分配回老家—长阳县磨市镇的刘发英,却申请支援边远乡镇。

  不久,刘发英被分配到全县最边远的黄柏山乡陈家坪小学任教。

  从磨市镇坐班车到县城,再转车至资丘镇,然后再渡河上山,刘发英花了整整一天,才赶到陈家坪小学报到。

  尽管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但黄柏山乡的贫困还是让刘发英难以适应。由于物资匮乏,刘发英常常拿着钱却买不到东西,天天靠面条、疙瘩汤度日。

  更让她痛心的,是当地因贫辍学的孩子们。由于山路遥远,小学上10天、休4天,不少小孩上课的10天里,甚至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

  刘发英尽己所能地帮助山区孩子们,用自己的工资给家境困难的学生买学习用具和衣物。五年级学生田春银重感冒,刘发英主动帮他垫付医药费;三年级学生方亚东母亲患精神分裂症、父亲打工时被砸伤,从未织过毛衣的刘发英为了给他织一件红毛衣,手上扎满伤口。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刘发英总是这样安慰孩子们。但一个人眺望群山时,她常问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什么时候才能连通山的那边?"

  2.网络助学开辟"心之旅"

  2005年,已调任资丘学区区长的刘发英,见到两位青年。二人自称是"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想资助几名贫困学生。刘发英当即陪两人找贫困学生家访。

  回去后,志愿者将信息发到网上,一周后,800元助学款寄达学校,2名贫困学生获得资助。

  "网络还真管用!"刘发英利用资丘学区仅有的一台电脑,在"心之旅"志愿者的帮助下,申请QQ号学会上网,在"心之旅"网站上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开始"捉虫子一样"笨拙地发布贫困学生的资料。

  当年,刘发英收到第一张助学汇款单,1000元,来自宜昌市,指定资助3名孩子。

  "我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负责人,希望在长阳资助一些贫困生。"2006年一天,一位网名为"大耳朵"的网友主动加刘发英QQ好友,并在自己的网站上专门开辟"英子姐姐助学"专题。

  借助这个英语网站平台,"英子姐姐"利用网络助学的事儿,慢慢传向海外,进入众多海外爱心人士的视野。

  3."笨办法"赢得网友信任

  刘发英的QQ里有1600位好友,见过面的不到200人。仅凭虚拟世界的交流,如何获得网友信任?

  "除非你到我们这儿现场介绍贫困学生的状况,我们才相信你。""你既然是老师,把你们县教育局长的电话号码给我,我找他核实。"这是"触网"之初,刘发英经常碰到的要求。网络助学第一年,资助贫困学生的网友很少,挂在网上的贫困学生资料,好几天也无人问津。

  为了打消网友的疑虑,刘发英想出"笨办法":资助人要求打电话或视频,她就把学生带到学校,跟资助人直接联系;走访时,她拍下贫困学生的家庭照片上网发布;她还督促受助学生与资助人保持电话、书信联系,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2009年4月,刘发英因胆结石需住院手术,便托一位同事管理自己的QQ号。此时,网友"诗音"要求与"英子姐姐"视频通话。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刘发英忍着病痛,带着两名贫困学生坐到了电脑摄像头前。

  今年2月27日,网友"毛豆"寄来 1.6万元钱,指定资助4名学生。刘发英仔细地记录下捐助人与4位受助人的信息,一天内,这笔助学款就打入4名学生的银行账户,距离近的学生会在记录表上亲笔签名,距离远的学生,刘发英则保留汇款单据。收到助学款后,受助学生分别给"毛豆"打电话,反馈收款情况。

  有时,异地汇款、跨行汇款需缴纳手续费,这常常被汇款的资助人无意忽略,为避免误会,刘发英常倒贴手续费,让助学款分文不少地汇到孩子手中。

  2010年,"英子姐姐"助学网成立,所有受助学生个人信息和资助信息都实时在网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网址:http://yzjj.changyang.gov.cn)

  2012年,曾有企业派人找到刘发英,提出从利润中抽成捐资助学,前提是借"英子姐姐"的名气销售电器。刘发英一口回绝:"我坚决不做‘变味’的助学!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4.爱心之花,逆境绽放

  刘发英的网络助学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险些"停摆"。

  2007年,不幸降临到刘发英身上。这一年,她父亲中风偏瘫,在老家磨市镇休养;哥哥遭遇车祸高位截瘫,在宜昌市住院;公公查出癌症,在黄柏山治病。与此同时,正上初中的儿子在磨市镇读书,丈夫在长阳县工作,一家人分隔多地。

  更让刘发英心灰意冷的是,由于家里连遭不幸,时任校长的她常奔波多地,无暇及时与网友互动,网上的质疑声渐大,很多曾经的资助者退出。

  家庭与事业连遭不幸,让身心俱疲的刘发英产生放弃的念头。

  时任资丘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孟晓英得知情况后,帮忙发动了10多位老师,协助刘发英开展网络助学,鼓励她渡过难关;同为教师的丈夫覃守龙,也一肩挑起家庭重担,并当起助学团队的"义务取款、汇款员"。

  半年后,网络助学事业重回稳定。不久,"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形成。

  2011年1月,刘发英的事迹被《楚天都市报》发现并深度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及时跟进传播,迅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当年,很多网友主动资助,受助学生从445人猛增至1020人,经刘发英之手转至贫困学生的助学款近376万元,比上一年同比翻番。

  政府之手的托举也让刘发英的助学路越走越宽。长阳县教育局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工作室"提供了办公场所,长阳县卫计局从去年起,每年定期给助学团队成员免费体检,长阳县民政局帮助学团队申报助学项目。

  5.网聚五大洲爱心

  刘发英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收到来自海外的善款,是2008年春。

  那天,刘发英的QQ闪了起来,对方自称叫杨柳,新加坡人。聊天中,刘发英的话题总离不开山里孩子贫困求学的故事,杨柳被打动,汇来1000元人民币资助2名学生。

  此后,越来越多的海外网友加入助学队伍。赴日留学的网友"诗音"靠兼职赚学费和生活费,经济并不宽裕,却先后资助7名学生,在自己结婚时,又捐出9999元助学款;在韩国一所大学任教授的网友"天天向上",从2008年开始定期资助,至今已资助5名学生;新西兰网友"城市猎人"汇来1385纽币……

  10年来,已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及非洲等地的1600多位外国网友寄来助学款,爱心火苗遍布世界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4月12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了刘发英资助学生的事迹后,三天时间,她通过电话、微信、短信收到了232个请求资助的信息。

  英子姐姐’,我是在美国的一位83岁的老人,我想加入你的助学团队,请给我推荐5名受助学生,我会及时把资助款打来。我有听力障碍,只能用手机发短信。"4月16日凌晨,刘发英接到了旧金山来的短信,老人没留姓名,只说他1957年从武汉到美国创业,家乡情节一直难以释怀。

  "英子姐姐,再给我介绍个受助学生,好吗?"同一天早上,她刚打开电脑,QQ就"滴滴"响起。网络那头,已资助过5名贫困学生的一位韩国网友又在催促。

  "我只能加快走访,尽可能满足爱心人士的愿望。"刘发英对记者说。

  对话

  感动,让我无法放弃

   —对话"英子姐姐"

  记者:青春年少时,为啥要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远赴边远山区支教?

  刘发英: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刘士清从武汉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时,没有留在大都市,却选择调回老家长阳,在乡镇的山区学校任教,一教就是10年。他告诉我:"农村需要反哺,如果每个山里的孩子都只想着离开农村,农村就永远无法富裕,农民只能世代贫穷。"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人。

  记者:网络助学10年,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刘发英:记得在陈家坪小学任教时,有一次语文老师不在,我代上语文课,要求学生写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亲人》。没想到很多学生写的竟是我自己,一位学生还在作文的末尾写道:"刘老师,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

  很多资助者也让我感动。有位北京网友遍访当地名师,专门为孩子们买来一大箱名师推荐的图书,舍不得多花托运费,坐火车一天一夜赶到宜昌亲自送来;一位浙江网友在2013年国庆时,一个人悄悄跑到长阳县火烧坪镇的资助对象家走访,核实资助效果;广东的一位企业家一口气资助了40多位贫困学子

  ……

  资助者与受助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让我无法放弃。

  记者:如今,助学款已突破1000万元。对网络助学事业,有何打算?

  刘发英:2011年时,曾有人问我网络助学的最终理想是什么?我说,做到退休时,能引来100万元助学款、资助500人。没想到这个愿望第二年就实现了。现在,爱心人士如海洋般汇聚,受助的学贫困学子也越来越多,已经超出我的预期,为保证资助质量,我不会盲目扩大资助规模,要踏实地做好当前工作,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和贫困学子的期望。

  延伸

  跨越十年的爱心传承

  "英子妈妈,我一定不辜负您和社会上好心人对我的帮扶,要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回馈社会。"前不久,刚步入工作岗位半年的小玲(化名)给刘发英打电话谈心,回忆起求学时的困境,小玲感慨万千。

  今年25岁的小玲,是长阳县龙舟坪镇人,3岁时就成了孤儿,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奶奶一直患有严重的哮喘,2011年时,爷爷又被查出癌症,一家人生活难以为继。从高三至大学毕业,小玲通过"英子姐姐"牵线搭桥,获得5万元助学款,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心怀感恩,回馈社会。大学期间,小玲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卖报,尽管家境贫困,她还是将自己辛苦卖报的收益全部捐给灾区。此外,她还长期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武汉市一家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机构当义工。

  走过10年,这样的感恩在千千万万个"小玲"身上发生。从高一起接受社会资助的贫困学子小琳(化名),于大三加入"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的志愿者团队,主动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的机会走访贫困学生;大学期间受到资助、如今顺利进入葛洲坝集团并被派驻国外的小雄(化名),经常主动给"英子姐姐"留言,询问是否需要帮忙。

  如今,在长阳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该县"助学启智"工程迅速壮大,刘发英网络助学工作室团队也进一步扩大,32名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组成团队成员协助她开展工作,60多名志愿者加入团队专事走访贫困学生。更令刘发英欣慰的是,今年22岁的儿子,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走访贫困学生,参与助学工作室的具体事务。